糖尿病归属于内分泌疾病的大类,患者因病情发展导致身体脑、心、肾等诸多功能器官受到损伤,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脏病等诸多并发症。因为疾病的出现,导致患者机体诸多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参与。糖尿病病程常需要患者在每天均进行控制,加血糖维持在正常区域。患者在日常养护中应该重视血糖监测,用以延缓病情,成为患者规避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1.血糖监测时间
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日常重视血糖变化,以监测的方法获取机体血糖值,在每天清晨空腹状态进行检测,此时可以提供基础值。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中,每日进行一次检测,更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标准。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检测适宜一天进行两次,分别在起床和入睡等两个时段进行。检查空腹状态血糖水平,在其数值超过4.4~7.0mmol/L区间,代表患者血糖难以处于稳定状态,需要从饮食、日常作息等方面切入,也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调节。
在血糖监测中应该于餐后进行血糖检测,检测时间一般在患者进餐后的1~2小时内进行。此时,患者机体对于摄取食物已经进行处理,并且产生不少胰岛素控制血糖。检测血糖水平,也能变相测试药物治疗和饮食方式是否有效、健康。
糖尿病患者每天进行血糖检测,适宜在餐后进行两次检测,在午餐和晚餐后的1~2小时内检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餐后两小时进行血糖检测,对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有较为具体的掌握,如果患者餐后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则属于正常状况。
血糖检测不仅可以在餐后或空腹时进行,任何时间点均能检测患者血糖值。正常人随机血糖值应在11.1mmol/L,建议患者每天随机进行血糖检测的次数控制在1~2次。通过该操作获得的血糖值,便于对患者自身血糖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如果患者血糖值超过正常范畴,则患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概率相继增加。
2.掌握用药方法
关于降糖药的种类不断增加,双弧类、磺脲类以及α-糖苷酶抑制剂等,这些均可以应用在血糖控制中,帮助患者将血糖维持在稳定水平。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以饮食运动的方法,对血糖进行控制收获不佳。适宜选择双弧类药物,用以控制患者的血糖。对于初诊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时可以将磺脲类药物作为主要方法。对于餐后血糖升高异常的患者,在药物选择时α-糖苷酶抑制剂于血糖控制中的效果突出。胰岛素注射是见效较快的手段,注射时选择的点位应间隔1厘米距离。在一个月时间中,避免出现同一点位进行多次注射的行为。
3.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饮食会对个体血糖水平形成不小的影响,如果为能按照健康方式饮食,将会导致个体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对患者身体器官形成不小的损害。患者需要对饮食予以重视,采用定时定量的方法。患者每日用餐量应该根据身体状况计算,保证每天摄入的食物不会超标。在食物选择中排除油炸食物,多食用水果于蔬菜,并且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对每天摄入的食物量进行控制。
4.保持适量运动
血糖控制时保持适量运动是相对好的方法,患者以运动控制血糖,需要注意方法以及技巧,由此才能在血糖控制方面看到成效。运动时不宜为空腹状态,空腹运动会使胃肠蠕动速度变快,运动者容易感受到胃部发出的不适感,还可能使心脏负荷加大。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心律不齐的问题。在运动方面应保持长期运动的习惯,每次运动的强度应在身体可接受范围内,因此适宜对每次运动时间进行控制,在餐后一小时进行运动,每次活动时间到达30分钟即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病者需要在日常做好血糖的监测,从而了解自身状况,运动锻炼、饮食等在糖尿病日常护理中属于基础的内容,在关注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用药的方法。此外,于适当时间进行血糖监测,确保在血糖出现升高迹象或升高时,快速以药物进行控制,避免对身体诸多器官造成伤害,能在血糖控制方面获得理想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