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那么这里所说的“三分毒”就是我们老百姓通常谈到的药物副作用。什么是药物副作用?怎样做才能预防和降低药品副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块学习一下。
在古代,人们习惯用“三”来表示多数。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所以,古人常说“是药三分毒”,而不说“是药四分毒”或者“是药五分毒”。“是药三分毒”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追溯其根源却无从查证,后人推测其理论出处为两千年前,成书于战国或者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放在今天,“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凡是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亦能致病,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其发生的严重程度可能表现不一。
副作用又称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副作用发生的原因是药物的选择性较低,换句话说是作用范围较广。副作用往往会在说明书里注明,你可以认为副作用是药物固有作用的一个方面,有两个特点:它是可以预料的,用了就有可能出现;而且它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只要使用,就有可能出现。副作用是一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除了副作用还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和突变的“三致”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那么如何预防和降低药品副作用呢?安全用药必不可少。为了安全用药,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需要用药时再用药
没病不吃药,病急也不要乱投医。到医院门诊看病真的不难,大多数排队等候当天都能看上医生。预约挂号会更快捷。等诊断清楚之后,让医生提出用药指导
到正规医院、药店买正规药
药准字号是安全用药的一道屏障。如果不严重,不经医生开处方,你可以在药店选择有"OTC"标志的药物,也就是非处方药,一般是经过长时间检验证明是安全的药。但是,效果不好时要尽早就医。
按照说明书和医嘱使用
用药错误有低剂量错误和超剂量错误。药量不是越少越好,太少了,药效可能就消失了;超量用药更是危险,疾病恢复需要时间。我们都知道一口吃不出来一个胖子。用药也一样,按照要求用,不要擅自加量。
保健品不是药
没病可以用保健品,有病时保健品是靠不住的,更不能代替药物导致贻误病情。如果号称茶叶或某种蔬菜食品有治病功效,十有八九是骗人的。中草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那些常见的花、草、食材,如果有治病的奇效,等不到非专业人士现在才发现。
有药物不良反应历史的人,再使用同类药物时要多留意
讲了这么多药物的副作用,那我们到底该用还是不用?
药物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如果一个药品的风险大于收益,那么这个药物不能用于药物治疗方案中。例如,缓解感冒的药物使人脱发,抑制骨髓增生,这样的药品肯定会淘汰。但是抗肿瘤药物如果导致脱发、抑制骨髓增生,那么就可以接受。因为在考虑了风险和收益后,发现如果不使用化疗药物,那么癌症病人的生命会消逝,所以在拯救生命的收益前可以接受这样的风险。
总之,用药是治病的主要措施。只有科学用药才是避免药物副作用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