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中,时常听到这类话:“我以前没发现有糖尿病,这怎么就突然得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糖尿病费解。随着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大家已从观念上改变,以预防疾病为重点。由此,糖尿病定期筛查,可以检查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发现高危个体,及开展患者身边人的筛查,提早进行干预,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系统筛查并发症,是一种保障健康的有效手段。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筛查的相关知识吧。
一筛查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孕妇、不良习惯等人群加强监测。
二筛查糖尿病方法
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全血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
空腹血糖在4.0~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1mmol/L;OGTT:<11.1mmol/L。
三监测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正常范围:18.5~24kg/㎡。
四血压
控制目标<130/80mmhg。
五眼底检查
观察视网膜是否发生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六肾、心脏、血脂等检查
糖尿病肾脏病、心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伴随糖尿病。
七足部
进行皮肤外观、神经、血管等评估。
相信你如果每年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学会缓解心理压力,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及 并发症的发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状态以及更加长的预期寿命。
2、血糖检查
(1)空腹血糖:4.0~7.0mmol/L
(2)糖化血红蛋白:对于一般人群,建议在7%以内。对于一些新发糖尿病、低血糖风险较低的患者,也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对于存在预期寿命有限、重度低血糖病史、无意识低血糖、晚期肾病、心血管病高风险、病程长、认知障碍的人可以适量放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内。
(3)必要时OGTT:可以用混合餐(MMTT)评价胰岛功能(空腹及刺激后2 h的C肽和胰岛素)。评价胰岛功能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3、保护好眼,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与糖尿病肾病伴发。
4、保护好肾
DKD)是由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损害,病变可累及全肾,临床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
(1)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清肌酐计算eGFR,若<60 ml·min⁻¹·(1.73 m²)⁻¹持续 3 个月以上可考虑糖尿病肾病。
(2)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CR):在 3~6 个月内的3次检测中至少2次UACR≥30 mg/g也可考虑糖尿病肾病。
5、保护好心脏和血管
糖尿病常伴随心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波动以及是否存在心脏缺血的情况。
(2)血脂的检查:一般包括血脂四项,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四项 | 目标值 |
甘油三酯 | <1.7mmol/L |
总胆固醇 | <4.5 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男性 女性 |
>1.0 mmol/L >1.3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
<2.6 mmol/L <1.8 mmol/L |
(3)颈动脉B超、下肢动静脉B超:可以进一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6、保护好足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因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至关重要。
(1)足部的皮肤外观:观察皮肤的完整性,是否存在皮肤溃疡、结茧等情况,避免诱发感染,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2)神经评估:10g尼龙丝试验和针刺或振动觉试验或踝反射。
(3)血管评估:下肢和足部血管搏动。
7、保护好心理
除了身体需要保持健康状态,心理也需要保持健康状态。如果因为糖尿病出现一些抑郁、焦虑、饮食失调(暴饮暴食或者厌食)都需要告知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的疏导。 相信你如果每年定期体检,积极打好身体的保卫战,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状态以及更加长的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