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技术在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临床检测技术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检测项目日益完善。在新项目不断涌现的今天,临床检测中的血、尿、便三种基本常规检查仍然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临床检测中熟练掌握三项常规检查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疾病检验项目及其常规检验方法
(一)血常规:又称血分析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通过测量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其他指标来评价人体的健康状况。血常规可以提供各种疾病的重要线索,如感染、炎症、贫血和癌症。以自动化仪器法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1. 采集静脉血样本,注意避免溶血和污染。
2. 将血样采入专用试管,轻轻颠倒混匀。
3. 将试管放入自动化分析仪中,按照仪器说明设置参数。
4. 仪器自动完成检测,并输出检测结果。
(二)尿常规: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pH值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功能、泌尿系统状况和全身性疾病的线索。常用的尿常规检测方法如下:
1. 尿液外观观察:尿液外观观察是尿常规检验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沉淀物等,可以初步判断尿液的性质。
2. pH值测定:pH值测定可以了解尿液的酸碱度,有助于判断肾脏的酸碱平衡功能。
3. 尿沉渣检查:尿沉渣检查可以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成分,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三)大便常规:又称大便分析,是通过分析粪便来评价人体消化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这项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消化系统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存在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可以作为胃肠道肿瘤的诊断筛查工具。患者使用特制的塑料管自行收集粪便样本,然后将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常见的检测内容有:
1. 粪便理化检查:主要包括理学检验项目粪便量、性状、颜色、寄生虫和结石等。还包括隐血试验、脂肪、胆色素等化学检验指标。
2. 粪便显微镜检验:主要对食物残渣、各类细胞成分和结晶、病原生物和部分药物成分进行检查分析,从而发现各种病理成分,了解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情况。
二、进行三大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用药:在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前,如果正在服用某些特殊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可能会影响血液和尿液中的某些指标。
(二)合理饮食:检查前应保持正常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三)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液和尿液中的某些指标发生变化,在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三大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1. 判断感染:通常,细菌感染如肺炎和肠炎可显著增加白细胞计数;而病毒感染后,如流感,淋巴细胞会明显增加。
2. 判断贫血:血常规中结合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可以诊断患者是否贫血,通过MCV、MCH和MCHC分析红细胞的大小和血红蛋白等,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从而对症纠正贫血。
(二)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1. 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肾炎等,减少则可能是溶血性疾病或肾功能衰竭。
2. 蛋白尿:蛋白尿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的标志。
3. 尿糖阳性:尿糖阳性可能是糖尿病、肾小管损伤等疾病的线索。
(三)大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1. 判断消化系统问题:如果粪便中发现了红细胞,可能是下消化道和肛门出血,往往是炎症造成的,也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另外,如果发现大量的脂肪球,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尤其是脂肪消化不良。
2. 检查细菌感染:白细胞代表可能的细菌感染,真菌代表可能的真菌感染,若发现寄生虫虫卵则代表特定的寄生虫感染。
3. 判断是否存在肠道的相关疾病:检查大便颜色,如大便带血,这可能与痔疮、痢疾等有关。大便呈陶土色可能与梗阻性黄疸有关。观察粪便形态,如大便异常,可能与急性肠胃炎有关;粘液或血便可能与痢疾有关。
总之,常规疾病检测是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