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特点及治疗

时间 :2024-05-09 作者 :唐文龙 来源:桂林市平乐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脑外伤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病因多为直接暴力导致脑挫裂伤,损伤的脑组织在颅骨内板或骨折处发生移位,导致颅骨下缘的骨膜或硬脑膜外破裂,进而使血肿形成。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多为单侧发病,部分患者可有双侧发病,一般为一侧发病。

1.临床表现

1幕上血肿:伤后3~7d内多见,部分患者可在伤后3~4周出现,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幕上血肿主要表现为脑挫裂伤、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CT扫描显示脑室受压增大,脑沟变浅,中线结构移位。

2幕下血肿占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80%~90%,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轻,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主要表现为脑外伤后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脑外伤后头痛在伤后3~4d明显加重,多表现为搏动性胀痛、跳痛、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若血肿迅速增大则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呕吐及肢体活动障碍等;若颅内压增高严重而症状不明显时可表现为癫痫发作。幕下血肿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或意识障碍,而颅内压增高不明显。CT扫描显示脑沟变浅,中线结构移位等。

2.检查

1颅骨 CT检查:是诊断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最有效的手段,颅骨 CT扫描是诊断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和范围,并对血肿内的脑脊液进行检查。CT可发现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扩大,脑组织移位等征象。部分患者由于颅内血肿的压迫,可出现脑膨出。临床上需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脑膨出,如有应进一步行 CT检查以明确诊断。

2头部 MRI检查:对于明确血肿的性质以及判断颅内出血的部位具有重要意义。在 CT未发现明显异常时,可通过头部 MRI检查进一步确诊。头部 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现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情况及肿瘤等其他异常改变。

3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对于确定血肿性质以及排除颅内感染和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类型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均不同。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CT扫描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硬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形态、位置、大小、密度及出血情况,并可观察到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边界,有助于与其他类型血肿的鉴别。

2)创伤性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鉴别主要依靠 CT检查。CT表现为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密度均匀,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可出现高密度影,多位于中线结构及脑表面,可根据病变范围及强化情况将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

3)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所致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治疗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目的是减轻颅骨内板破裂所致的脑组织移位,减轻脑肿胀,保护重要功能区,减轻脑水肿,解除硬脑膜粘连,改善脑供血等。治疗原则是:快速、彻底清除血肿,减少脑损伤,预防和治疗继发性颅内感染。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1手术:对严重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患者,应尽快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如果血肿体积较大或脑挫裂伤严重,可在伤后2~3天内进行手术。

2药物治疗:应用脱水剂和抗生素等药物来预防颅内感染;应用止血药物来防止出血;应用止血、降颅压的药物来减轻脑水肿等。

5.预防与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休克。

2术后常规脑保护,绝对卧床休息12~24h。对有明显症状者应早期进行保护性约束,防止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加重。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情况,并作好记录。对意识障碍明显者或昏迷较深者,应常规做颅骨钻孔引流术。

4患者恢复清醒后即可进行正常活动,一般应避免剧烈活动和精神刺激。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