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如中风)患者常因脑部神经损伤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进食时呛咳、咀嚼费力、食物滞留口腔等症状。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严重威胁康复进程和生命安全。以下从吞咽困难的识别、饮食调整、进食技巧及康复训练四个维度,为患者及照护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早期识别吞咽困难:抓住黄金干预期
进食时异常反应:吞咽后频繁清嗓、咳嗽,或进食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绀;
口腔残留:饭后口腔内有食物残渣,或吞咽后舌面、牙齿间仍有食物滞留;
声音变化:吞咽后声音嘶哑、低沉,或说话时带水声(提示咽喉部有食物残留);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反复发热(需警惕误吸性肺炎)。
二、饮食调整:从“能吃”到“安全吃”
1.轻度吞咽困难(洼田饮水试验2-3级)
软食+稠流质:主食选择软米饭、煮烂的面条、土豆泥;蔬菜煮至软烂切碎,肉类制成肉末或肉丸;避免干硬、黏性食物(如汤圆、粽子)及带骨、带刺食物。
液体增稠:清水、汤类需用玉米淀粉或市售增稠剂调至“蜂蜜状”(能缓慢流动,用勺子舀起不会很快滴落),避免稀薄液体(如牛奶、果汁)直接饮用,以防呛咳。
2.中重度吞咽困难(洼田饮水试验4-5级)
糊状饮食:将米饭、蔬菜、肉类用辅食机打成均匀糊状,确保无颗粒感(用勺子倾倒时呈块状滑落),可添加营养补充剂(如蛋白粉、维生素)保证热量。
避免高风险食物:坚果、油炸食品、黏性糕点(如年糕)及产气饮料(如可乐),此类食物易滞留咽喉或引发腹胀,增加误吸风险。
三、进食技巧:细节决定安全
1.进食前准备
环境:选择安静、无干扰的环境,进食时避免看电视或交谈,集中注意力;
体位:取坐位(背部挺直,头部稍前倾)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偏瘫患者需将患侧肩部垫起,防止食物向患侧口腔堆积。
2.进食中操作
小口慢咽:每口食物量约1-2汤匙(约5-10ml),吞咽后空咽2-3次,确认口腔无残留再吃下一口;
交替吞咽:固体与稠流质交替食用(如吃一口米糊,喝一口增稠水),利用液体冲净咽喉部残留食物;
口腔清洁: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并用手指缠纱布清理牙齿、舌面及颊黏膜,避免食物残渣滞留。
3.进食后护理
体位维持:进食后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60分钟,避免立即平躺,防止胃食管反流引发误吸;
观察症状:若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立即停止进食并就医,排查是否发生误吸。
四、康复训练:主动改善吞咽功能
1.基础训练(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
口腔运动:张闭口(30次/组)、伸舌左右运动(各15次)、鼓腮(坚持5秒再放松,重复10次),增强咀嚼肌和舌肌力量;
冰刺激:用冰棉签轻擦咽喉部(软腭、舌根、咽后壁),每次10-15秒,刺激吞咽反射。
2.进阶训练(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空吞咽训练:想象吞咽动作,配合手指按压喉部(环状软骨处),促进吞咽协调;
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向食道内球囊充气,扩张食道狭窄部位(适用于环咽肌痉挛患者);
电刺激治疗:使用吞咽电刺激仪(VitalStim),通过低频电流刺激咽喉肌肉,改善肌肉收缩功能。
五、紧急处理:误吸时的“黄金4分钟”
成人立位: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抵住上腹部(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5-6次,直至异物排出。
若患者昏迷:使其仰卧,骑跨于大腿两侧,双手掌根叠加置于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5次,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及照护者需保持耐心,严格遵循“安全第一、循序渐进”原则。通过科学饮食、规范进食、坚持康复训练,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改善吞咽功能,回归正常生活。记住:任何时候出现进食后不适,及时就医是最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