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妇胎儿娩出后的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达到500毫升以上,就可判定为产后出血,一般来说,产后出血常见于产后2小时之内,分娩结束24小时之后出现的出血情况,被定义为晚期产后出血,另外,产后1-2周也存在子宫大量出血的可能性。产后出血是分娩时严重的并发症,长久以来,产后出血一直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有哪些!
一、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
1.识别产后出血:指的是阴道分娩者产后24h出血量达500ml及以上,剖宫产者产后24h出血量达1000ml及以上,医护人员需密切地监测产妇的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状态以及生命体征等;若产妇出现阴道大量流血,血液呈现鲜红色或伴有血块,同时子宫质地绵软、轮廓不清晰,应警觉产后出血的可能性。
2.评估出血原因:常见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诊断时,可对子宫收缩状态进行检查,若子宫松软质地,则需考虑子宫收缩乏力的可能性,并查看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对产妇会阴、阴道及宫颈进行系统性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裂伤;同时,结合产妇既往病史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排查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二、产后出血的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立即启动抢救程序,保证产妇呼吸无阻,给予吸氧操作,建立不少于两条的静脉通路,快速进行液体补充,对生命体征、尿量等状况予以监测。
2.不同原因对症处理
2.1子宫收缩乏力:按摩子宫是较为常用且具有明显效果的手段,通过定时对子宫底部予以按摩,可刺激子宫收缩,同时,可用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类药物,促进子宫收缩。
2.2胎盘因素:若胎盘已完成剥离但未娩出,可适度牵拉脐带以协助胎盘娩出;若疑似胎盘残留,应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进行清宫术。
2.3软产道裂伤:需及时实施裂伤缝合工作,从裂伤顶端上方0.5cm处起开始缝合,避免形成无效腔,防止穿透直肠黏膜。
2.4凝血功能障碍:积极纠正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补充相关凝血因子,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同时对原发疾病予以治疗。
三、产后出血的后续处理
1.监测生命体征:持续对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密切观察阴道的流血情况以及子宫的收缩状态,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抗感染治疗:产妇产后出血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更易被感染,因此,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3.营养支持:注重产妇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机能康复,指导产妇科学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四、特殊人群处理
1.高龄产妇:与普通产妇相比,高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明显偏高,为此,孕期应进一步强化产检工作,积极开展基础疾病的治疗,产后更需进行严密观察,考虑到高龄产妇身体恢复速度相对较慢,在急救及后续处理中,需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状况;在营养方面,应选取易消化、易吸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
2.有剖宫产史产妇: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在再次分娩时,子宫破裂产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在分娩进程中,须加强对产妇的监护,一旦出现产后出血情况,在处理过程中需警惕子宫破裂的风险,了解前次剖宫产手术的具体状况,评估子宫状态,进而制定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3.合并内科疾病产妇:如产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其凝血功能和身体状况很可能会受疾病影响,导致产后出血风险大幅提高。在实施急救操作时,针对患有高血压的产妇,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其血压;对于糖尿病产妇,需调控其血糖水平;若产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则需依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补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
总之,产后出血的抢救和治疗需迅速,积极查找出血原因,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既要快速对出血情况加以有效控制,又要积极做好休克的防治工作,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状态,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