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胸口剧痛就是心梗?这些 “隐形信号” 更危险,很多人没在意

时间 :2025-03-21 作者 :杨文涛 来源:东营市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医生,我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喘不上气……”急诊室里,58岁的张先生捂着胸口蜷缩在病床上,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梗。这种典型的胸痛症状让医生迅速做出判断,紧急介入手术后,他幸运地脱离了危险。但并非所有心梗都如此“直白”,临床上约 30%的患者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隐形信号”,往往成为生命的隐形杀手。

一、不止是胸痛,这些部位的异常需警惕

心梗的本质是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疼痛信号会通过神经传导至身体不同部位。除了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以下几种“非典型表现” 更需警惕:

上腹部疼痛是最容易被误诊的症状之一。65岁的李阿姨曾因“胃痛”在社区医院按胃炎治疗,直到出现冷汗、晕厥才被转至三甲医院,此时心肌已大面积坏死。这是因为心脏神经与腹部神经存在交叉支配,下壁心梗常表现为中上腹剧痛,伴随恶心呕吐,易被误判为急性胃肠炎或胆囊炎。

下颌痛、牙痛也可能是心梗的“伪装”。42岁的王先生连续三天牙痛,以为是智齿发炎,直到某天清晨刷牙时突然晕厥。急诊检查发现,他的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这种“心源性牙痛” 的特点是:疼痛部位不固定,服用止痛药无效,且常伴随胸闷、出汗。

此外,不明原因的肩背痛、左臂麻木也可能是预警信号。有患者描述这种痛感“像被绳子捆住”,或“从肩膀蔓延到指尖”,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刺激神经,引发牵涉痛,容易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或肌肉劳损。

二、特殊人群的“沉默性心梗” 更危险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女性群体,心梗症状往往更隐蔽,被称为“沉默性心梗”。

78岁的刘大爷凌晨被家人发现意识模糊,血糖监测显示正常,头颅CT未发现脑出血,但肌钙蛋白检测却远超正常值。进一步检查证实,他发生了无痛性心梗。老年人因痛觉神经退化,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约20%的老年心梗患者完全没有胸痛症状,仅表现为乏力、嗜睡或突发呼吸困难。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也可能“感觉不到” 疼痛。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心梗的患者中,40%以“非疼痛症状” 起病,如突发心悸、晕厥或尿量减少。这些症状容易被归咎于“老毛病”,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女性心梗患者则常出现“不典型疲劳”。35岁的白领陈女士连续两周感觉“极度疲惫,爬三楼都要歇两次”,还伴随莫名焦虑。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多支血管狭窄。研究发现,女性心梗患者更易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持续疲劳、失眠、消化不良等,与男性相比,她们就医时间平均延迟2.5小时。

三、识别“时间窗”,抓住救命黄金期

心梗救治的核心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冠状动脉闭塞后,每延迟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永久死亡。国际指南明确指出,心梗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尤其是前60分钟,被称为“白金时间窗”。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拨打120:突发胸痛或胸部压迫感,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肩背痛,且活动后加重;突发晕厥或意识模糊,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

等待救援期间,患者应保持镇静,立即平卧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体力活动。若家中备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未缓解可再服1片(最多3片)。需要注意的是,硝酸甘油禁用于血压低于90/60mmHg或心率过慢的患者。

四、预防为先,筑牢心脏防线

心梗的发生并非偶然,80%的心肌梗死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病管理有效预防。

控制“三高” 是关键。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避免波动过大,高血脂患者要定期监测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不可或缺。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健康体重,男性腰围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心脏问题的重要手段。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有家族心脏病史、肥胖、长期熬夜等高危因素者,应加做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CT

心梗的“隐形信号” 之所以危险,在于它打破了人们对 “胸痛=心梗”的固有认知。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尤其是高危人群,切勿抱有“忍一忍就过去”的侥幸心理。记住,及时识别、快速就医,才能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保护心脏健康,从读懂身体的每一个“求救信号” 开始。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