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生命的引擎。而为这台引擎输送燃料的“油管”——冠状动脉,一旦发生堵塞,就会引发一场“能源危机”,这便是冠心病。作为全球主要的健康威胁,冠心病并非不可战胜。这份指南将带您快速读懂它,并学会如何守护心脏这条最重要的生命线。
1.心脏“管道”的危机:冠心病是如何发生的?
健康的动脉血管内壁光滑而富有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等脂质垃圾会不断沉积,形成米粥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这便是潜伏的祸根。斑块不断长大,血管管腔随之变窄,流向心肌的血液便会减少。
慢性“缺油”:在运动、激动等心脏负荷增加时,供血不足会引发胸闷、胸痛,即心绞痛。
急性“断油”:当斑块突然破裂,会迅速形成血栓,彻底堵死血管,导致心肌坏死,这就是凶险的心肌梗死,俗称心梗。
2.罪魁祸首是谁?——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除了年龄增长、家族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我们更应警惕以下“可控”的幕后推手:
高血压:持续的血流高压,像水枪一样冲刷、损伤血管内壁。
高血脂:尤其是“坏”胆固醇,是形成斑块最核心的“原材料”。
糖尿病:高血糖是血管内皮的“腐蚀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器”。
吸烟:烟草中的毒素直接损伤血管,促进斑块和血栓的形成。
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和腹型肥胖,为冠心病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长期压力:持续的精神紧张会使心脏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不堪重负。
3.心脏的“求救信号”——识别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当心脏缺血时,它会发出“求救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至关重要。
典型症状:心绞痛
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咽喉、下颌或背部。
感觉:通常是压迫感、紧缩感、憋闷感或烧灼感,而非尖锐的刺痛。
诱因: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时发作。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可缓解。
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
牙痛、下颌痛、嗓子发紧
上腹部疼痛、恶心、消化不良
不明原因的疲劳、气短、出冷汗
肩背部疼痛
警报:如果胸痛剧烈、持续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并伴有大汗、濒死感,这极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征兆,请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4.如何“揪出”冠心病?——常用诊断方法
医生会通过从基础到精准的层层排查,来为您的心脏做一次“安检”:
心电图:捕捉心肌缺血异常电信号的“雷达”。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B超”。
冠脉CT(CCTA):无创透视血管、发现斑块的“照相机”。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精确显示血管堵塞的位置和程度。
5.打好“心脏保卫战”——防治结合的全方位策略
冠心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治疗”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第一道防线: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所有治疗的根本,也是最好的预防。
管住嘴:低盐、低脂、低糖,多食蔬果、全谷、鱼类。
迈开腿: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戒烟是回报率最高的健康投资。
控体重:告别大肚腩,将BMI维持在理想范围。
平心态:学会放松,管理压力,为心脏减负。
第二道防线:规范的药物治疗
遵医嘱服药,是抵御疾病进展的坚固长城,切勿擅自停药。
他汀类药物:降脂、稳定斑块的核心武器。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忠诚“卫士”。
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减负)、ACEI/ARB(保护心脏)等。
第三道防线:介入与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症状或血管严重狭窄的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支架手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并植入一个金属支架,撑开血管,恢复血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搭桥手术”,取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腿部静脉或胸廓内动脉),绕过堵塞的部位,为心脏建立一条新的“供血通道”。
6.结语
冠心病是慢性病,而非绝症。了解它,正视它,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规范的医疗手段积极管理它,我们就能牢牢掌握心脏健康的主动权。从今天起,成为自己心脏最负责的守护者,让生命引擎,为健康与幸福,强劲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