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局麻和全麻有什么区别?一文看懂麻醉方式选择

时间 :2025-03-14 作者 :陈磊 来源:北京怀柔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手术室里,麻醉医生手中的注射器或呼吸面罩,往往决定着患者是清醒地感受手术刀的触碰,还是陷入一场“无梦的深度睡眠”。局麻与全麻,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麻醉方式,其核心差异不仅在于技术手段,更关乎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体验及术后恢复。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揭开麻醉方式的真面目

一、麻醉原理:从“局部失联”到“中枢休眠”

1.局麻:精准打击的“神经封锁”

局麻的核心在于“局部阻断”通过将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注射至手术部位或神经干周围,药物会暂时阻断神经纤维的钠离子通道,使痛觉信号无法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例如,拔牙时注射的局麻药,仅阻断下颌神经的痛觉传导,患者仍能感知手术器械的触碰,但疼痛感消失。

2.全麻:全身性的“意识清零”

全麻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七氟烷),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脑干网状激活系统,使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时,患者不仅痛觉消失,连意识、记忆、呼吸反射均被抑制,需依赖呼吸机维持通气。

二、适用场景:从“小修小补”到“大刀阔斧”

1.局麻的“轻量化”应用

手术类型:体表肿物切除、牙科治疗、局部脓肿引流、浅表血管瘤切除等。

患者优势:术后恢复快(通常术后即可离院)、无需气管插管、对心肺功能影响小。

局限性:无法抑制焦虑情绪,患者可能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对手术时间敏感,超过2小时的手术需考虑补加麻醉或改用全麻。

2.全麻的“重型武器”角色

手术类型:心脏搭桥、肿瘤根治术、骨科关节置换、神经外科手术等。

患者优势:完全无痛、肌肉松弛便于操作、可抑制手术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波动)。

风险点:需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功能,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尤其老年人)、苏醒延迟等并发症。

三、风险对比:从“局部风险”到“全身挑战”

1.局麻的“可控风险”

1.1主要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药物误入血管或剂量超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抽搐、谵妄)或心血管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

神经损伤:穿刺误伤神经(如臂丛神经阻滞导致上肢麻木)。

过敏反应: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更易引发过敏,酰胺类(如利多卡因)相对安全。

1.2应对策略

严格控药量、注射前回抽确认无血、术前过敏试验。

2.全麻的“系统性挑战”

2.1主要并发症: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抑制呼吸中枢,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循环波动:低血压(发生率约20%-30%)、心律失常(尤其合并心脏病患者)。

术后认知障碍:老年人术后可能出现谵妄或记忆力减退(发生率约10%-30%)。

恶性高热:罕见但致命的遗传性疾病,触发后死亡率高达70%

2.2应对策略

术前评估心肺功能、术中监测生命体征、术后ICU监护。

四、选择逻辑:从“患者需求”到“医生决策”

1.手术因素:复杂度与时间

短时间浅表手术(如30分钟内):局麻优先。

长时间复杂手术(如超过2小时):全麻更安全。

特殊体位要求:如俯卧位脊柱手术,全麻可避免患者因体位不适导致呼吸受限。

2.患者因素:年龄与基础疾病

高龄患者:全麻风险增加,需评估心肺储备功能(如肺功能测试、心脏超声)。

儿童:局麻配合度低,全麻更常见,但需注意麻醉药物对神经发育的潜在影响。

合并症:如严重心脏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全麻需谨慎。

3.患者意愿:清醒还是沉睡?

恐惧手术者:全麻可消除焦虑,但需告知术后认知风险。

希望术后快速恢复者:局麻更符合需求,但需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刺激。

4.麻醉医生视角:技术可行性与风险权衡

局麻禁忌证: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无法配合。

全麻禁忌证:恶性高热家族史、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急性呼吸衰竭。

特殊场景下的麻醉选择:打破常规的“非常规操作”

1.急诊手术:生死时速中的麻醉抉择

创伤患者:若合并颅脑损伤或休克,全麻可能加重脑缺氧或循环抑制,此时可优先选择局麻(如清创缝合)或浅全麻(保留自主呼吸)。

消化道穿孔:需紧急手术但患者饱胃(胃内食物未排空),全麻可能引发反流误吸,此时可考虑清醒气管插管+全麻,或局麻联合镇静。

2.门诊手术:舒适与效率的平衡

无痛胃肠镜:传统局麻(咽部喷雾)患者痛苦大,现多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无痛”),但需严格筛查心肺功能。

皮肤科激光治疗:表麻(外用利多卡因乳膏)即可满足需求,但大面积治疗可能需联合镇静以缓解患者焦虑。

3.产科麻醉:母婴安全的“双重考验”

剖宫产:通常选择椎管内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避免全麻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但紧急情况下(如胎儿窘迫)需快速全麻。

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是“金标准”,但需警惕低血压、发热等并发症。

、术后恢复:从“即刻清醒”到“监护苏醒”

1.局麻术后

恢复时间:通常术后即可离院,但需观察1-2小时,避免局麻药残留导致迟发型毒性反应。

注意事项: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局部加压止血(如拔牙后咬棉球)。

2.全麻术后

恢复时间:苏醒期约30分钟至数小时,需在PACU(麻醉后监护室)观察至生命体征平稳。

常见问题:恶心呕吐(发生率约30%)、咽喉痛(气管插管导致)、尿潴留(药物抑制膀胱功能)。

长期影响: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结语

局麻与全麻的选择,本质上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局麻以“精准、低影响”见长,全麻以“全面、可控”制胜。患者无需过度纠结,应充分信任麻醉医生的判断,毕竟,他们的目标始终是让患者在最安全的状态下完成手术,在术后最短的时间内回归正常生活。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