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炎症还是癌症?病理切片如何一锤定音

时间 :2025-03-14 作者 :张越 来源: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在身体出现异常肿块或者持续不适的状况下,医生一般会建议开展病理切片检查,此项技术恰似医学界的“显微镜侦探”,可穿透组织的表面现象,揭示病变的实质究竟是炎症引发的局部“骚乱”,还是癌症导致的“全面入侵”。

一、病理切片:显微镜下的“细胞法庭”

病理切片需经由固定、脱水、透明以及浸蜡等一系列步骤把组织制作成薄片,之后经过染色处理再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可直接呈现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这是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所无法取代的,在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的切片当中,可以看到阑尾黏膜出现坏死并脱落,各层组织呈现出充血水肿的状态,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脓细胞,早期胃癌切片则显示胃黏膜上皮细胞存在异型增生的情况,核仁增大、染色质增粗,细胞排列也变得紊乱。这样“细胞级”的观察精度,让病理切片成为诊断炎症与癌症的“金标准”。

二、炎症与癌症的“细胞指纹”差异

1.细胞形态:规则与混乱的对决

正常细胞呈现出规则的形态,其大小保持一致,它们排列得十分整齐,宛如“阅兵方阵”那般有序,与之不同的是,癌细胞的形态并不规则,大小之间存在着较为十分突出的差异,排列也显得紊乱而没有秩序,就拿子宫平滑肌瘤来说,在其切片中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呈现出旋涡状的排列方式,并且与周围的组织有着清晰的分界,而纤维肉瘤的切片所显示的情况则是,肉瘤细胞呈现出弥散分布的状态,不存在巢状结构,细胞数量较多而胶原纤维的数量较少。

2.细胞核:小而均匀 vs.大而狰狞

正常情况下细胞核相对较小,其中染色质的分布较为均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癌细胞的核会明显增大,染色质的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多核这种现象,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切片当中,可以观察到导管内癌细胞的核仁较为明显,细胞的大小以及形态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在急性肝炎的切片里,肝细胞由于气球样变而出现肿大,不过细胞核依然保持着相对正常的状态。

3.生长方式:局部“骚乱”与全身“入侵”

炎症属于机体针对损伤所做出的防御反应,具体呈现为局部组织出现充血现象、发生水肿以及有炎性细胞进行浸润,其病变范围一般是局限的,癌症有侵袭性的特点,癌细胞可突破基底膜朝着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甚至借助血液或者淋巴系统转移到远处的器官,在浸润性导管癌的切片当中,癌细胞呈现出巢状、条索状或者以弥漫性的状态分布于间质里,间质大多时候会有纤维组织出现增生的情况,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切片则说明肾小球系膜细胞以及基质出现增生,不过并没有癌细胞浸润的情况。

三、特殊场景:当炎症“伪装”成癌症

一些慢性炎症由于受到长时间的刺激,有可能会引发癌变,其病理切片或许会呈现出“炎症-癌变”这样的过渡特性,像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胃炎,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疗,胃黏膜因为反复地损伤修复,就可能会出现肠上皮化生的情况,最终会发展成为胃癌,在这个时候,病理切片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特定的标志物,像细胞角蛋白、雌激素受体等,以此来区分炎症和癌变。另外在肉芽肿性炎症比如结核肉芽肿的切片当中,虽然可看到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的结节状病灶,不过中心大多时候会出现干酪样坏死,周围以及淋巴细胞浸润,这和癌症的“无序生长”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差异。

病理切片借助对细胞形态、细胞排列、细胞核特征以及生长方式的细致观察,可精确区分炎症与癌症,它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9%,堪称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指引——炎症需要进行抗炎治疗,而癌症则需要采取手术、放化疗等多种综合干预措施,随着数字病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切片的解读效率和准确性得以提高,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当身体出现异常信号之时,不要因为恐惧而回避检查,一份病理报告,说不定就是重获健康的关键凭证。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