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属于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类型,患病者大多时候伴有记忆方面的障碍,具体呈现出短期记忆受到损害、长期记忆变得模糊或者信息提取出现险阻等情况,比如记不住刚发生的事、老回忆模糊,或是想不起要用的信息。记忆功能要实现恢复,并非仅仅依靠脑细胞自身进行修复,还需要借助科学且系统的训练方式才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康复护理训练技巧。
一、基础训练:搭建记忆的“脚手架”
1.视觉记忆训练:从图片到实物
视觉记忆乃是记忆训练的起始点,在初期阶段,可以选择患者所熟悉的物品图片,像是水果以及家具这类,每次展示5秒钟之后便收回,接着要求患者复述其名称,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可增加物品数量至10到12件,同时要求患者描述相关细节,比如颜色、形状等方面,把苹果、香蕉、杯子等物品进行混合摆放,促使患者依据指令挑出特定物品,以此强化视觉和语义之间的关联。
2.PQRST法:结构化学习
PQRST法将记忆过程分解为五个步骤:Preview(预习):快速浏览材料,标记关键词;
Question(提问):自问“这段内容的核心是什么?”;Read(精读):逐句理解,标注疑问点;State(叙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内容;Test(测试):通过填空、选择题检验记忆效果。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存在阅读障碍或者在信息整合方面有险阻的患者,比如说,当患者阅读完新闻之后,可回答“文章主要探讨了哪三个问题”,以此来检验其理解的深度。
二、进阶训练:激活长期记忆网络
1.长时记忆唤醒:利用生活线索
颅脑损伤的患者一般会留存一部分长期记忆,这些记忆可借助生活场景来引发回忆,比如:播放患者婚前录像以及家庭旅行片段,让患者观看这些旧视频,并引导患者去描述其中场景的细节。翻看相册,先从童年时期的照片着手,然后慢慢过渡至近期拍摄的合影,以此鼓励患者去讲述每张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音乐疗法:播放患者喜爱的老歌,结合歌词讨论相关经历。临床案例说明,这样的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于个人历史的记忆准确程度。
2.编故事法:构建记忆逻辑链
把零散的信息转化成为故事,可提高记忆的连贯性,就比如在训练患者记住购物清单,这份购物清单里有牛奶、面包以及鸡蛋的时候,可以引导患者去进行这样的想象:在清晨时分,我走进了厨房,然后从冰箱当中取出了牛奶,接着在餐桌上放置了面包,最后打了一个鸡蛋用来做早餐。借助场景化联想这种方式,患者回忆的正确率可得到提高。
三、高阶训练:整合多感官与认知功能
1.多感官刺激训练
融合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个通道的输入,可提升记忆编码的效率。触摸记忆让患者闭上双眼去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比如丝绸质地的物品、砂纸质地的物品以及金属质地的物品,之后描述所触摸物品的触感,并且猜测该物品究竟是什么。嗅觉联想是凭借运用香水、咖啡以及薄荷等气味,去关联特定的记忆,“咖啡的香气会使我回想起每日早晨享用早餐的那段时光”。动作记忆这种记忆形式,是借助手势模仿以及舞蹈动作学习等方式,促使运动皮层与记忆网络展开协同工作并被激活。
2.计算机辅助训练
视觉记忆软件的操作流程如下:先向患者展示动态图案,之后要求患者从多个选项里面挑选出与之相同的图案。
语音记忆游戏具体操作:播放一段包含语音指令的内容,例如“先触摸鼻子,然后进行拍手的动作”,要求患者依照所听到的顺序依次执行相应动作。
虚拟现实即VR技术,其模拟出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此场景中患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记住商品所在的位置,完成采购行为。
颅脑损伤患者的记忆恢复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依照“从简单朝着复杂、从单一迈向综合”这样的原则来推进,基础训练着重于对感知觉以及短期记忆给予强化,进阶训练可激活长期记忆网络,高阶训练会整合多感官与认知功能,最终达成社会功能的重建,家属和医护的耐心引导以及科学方法的持续运用,是患者重新获得记忆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