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心肌梗死康复护理,加速心脏复原!

时间 :2025-03-14 作者 :​ 田慧 来源:北大医疗淄博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心肌梗死发生后,即使抢救成功,身体的康复仍面临诸多挑战。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心脏逐步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从早期监测到运动训练,从心理支持到生活方式调整,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了解并落实这些关键护理措施,是战胜心梗、重建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早期监测护理:稳定病情是首要目标

心肌梗死出现之后,患者一般会进入到急性期,要在重症监护病房CCU接受紧密的观察以及管理,在这个阶段之中,护理工作的关键要点是持续对生命体征展开监测,例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这些方面,要及时察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吸氧,开展静脉补液工作,按时给患者提供抗凝、溶栓、扩血管等药物,以此来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除了常规的监测之外,还应当留意观察胸痛性质的变化、皮肤的温度以及颜色、尿量的多少等细节,评估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借助科学且严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还可为后续的康复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动康复护理:循序渐进恢复心脏功能

当患者病情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康复护理的重点会逐渐朝着身体功能恢复的方向转变,心肺耐力的重建方面,运动康复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准则,从轻微的活动慢慢过渡到有规划的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引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坐起、站立等动作,接着再到短距离行走之类的低强度动作。随着患者体力的改善,逐渐引入像缓慢步行、固定脚踏车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护理人员要密切留意运动过程中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以及疲劳反应,及时调整训练的节奏,防止诱发心律不齐或者心功能负荷过重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可改善心肌灌注、提升心脏代谢能力,提高肌肉力量与耐力,同时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次心梗的风险,推动全面康复

心理护理支持:重建信心,走出阴影

心肌梗死不仅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也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应主动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温暖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表达情绪,缓解压力和孤独感。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辅导和患者互助小组活动,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和对康复的信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恢复过程。遇到情绪问题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转介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血压和心率,促进心肌修复和整体康复,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健康行为指导:打造“心脏友好型”生活方式

心肌梗死患者处于康复期时需要构建起科学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要广泛普及如控制盐分摄入、限制脂肪摄取、保持均衡饮食、维持规律作息、进行适度运动以及戒烟限酒等心血管健康知识,以此帮助患者逐步塑造出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的生活习惯。要督促患者依照医嘱规律服用药物,防止出现漏服或者自行增减药量等状况,维持药物疗效的稳定,护士还需要着重强调定期前往门诊进行随访的意义,指导患者对血压、血糖以及血脂的变化情况加以监测,及时反馈自身症状的变化,以便于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还应当结合其个体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借助一系列健康行为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几率,为患者的长期心脏健康提供持续不断的保障

心肌梗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需要科学应对的新起点。通过系统的康复护理,患者不仅能改善心功能,还能增强体质、预防复发、回归正常生活。护理不仅是医学上的支持,更是重拾信心的过程。坚持科学护理理念,用细致呵护陪伴心脏复原,让每一颗跳动的心重现有力与希望。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