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肺部疾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呼吸科开药”,但有些肺部问题需要胸外科出手,比如肺癌、反复发作的气胸等。胸外科手术听起来吓人,其实随着技术发展,很多手术已经很微创,术后恢复也没那么难。今天就聊聊哪些肺部疾病需要胸外科干预,以及术后护理的关键,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这4种肺部疾病,可能需要胸外科手术
1肺癌:早发现,微创手术就能解决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很多人一听就怕,但如果是早期(肿瘤小、没扩散),胸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特点:现在大多用“胸腔镜微创手术”,不用开大口子,医生通过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用特殊器械切除肿瘤,创伤小、恢复快。如果肿瘤位置特殊或比较大,可能需要开胸手术(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术后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化疗、放疗来“清扫”残留的癌细胞。术前术后护理重点:术前:必须戒烟至少2周,还要练“呼吸功”——比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呼气),增强肺部力量。术后:要早点下床活动(一般术后第1~2天就能扶着走),预防肺部“塌陷”(肺不张)。身上会插一根胸腔引流管(排积液和气体),要注意观察管子里的液体:如果颜色鲜红、每小时超过100毫升,可能是出血,得赶紧告诉医生。
2肺大疱和自发性气胸:反复漏气要手术
有些人肺部有“薄弱点”——肺泡壁变薄、融合成一个大泡(肺大疱),一旦破裂,空气会跑到胸腔里,导致气胸(胸口突然剧痛、喘不上气)。如果气胸反复发作,胸外科会建议手术。手术特点:通过胸腔镜切除破裂的肺大疱,还会在胸腔里涂一层药物(胸膜固定术),让肺和胸壁“粘”在一起,减少复发可能。护理重点:术后最忌剧烈咳嗽(可能让伤口裂开),如果咳嗽厉害,要按医嘱用镇咳药。胸腔引流管要固定好(别扯到),如果管子里有气泡冒出,说明还在排气,等气泡消失、复查胸片没问题,就能拔管了。术前同样要戒烟、练呼吸功,术后早点下床,动作别太猛(比如突然弯腰、用力搬东西)。
3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感染、咳血,可能需要切病灶
支气管扩张症是支气管反复发炎,变得又粗又扭曲,里面藏满痰液,导致反复咳嗽、咳脓痰,甚至咳血。如果病变集中在某一段肺叶,而且药物控制不住,胸外科会考虑手术切除这部分病灶。手术特点:手术前要做详细检查,确保剩余的肺功能足够用。切除病变后,能减少感染和咳血的次数。护理重点:术前要学会“体位引流”:比如病灶在左下肺,就趴在床上,头低脚高,让痰液顺着重力流出来,减少术后感染风险。术后要观察痰液:如果痰突然变多、颜色发黄发绿,或者发烧超过38.5℃,可能是感染了,要赶紧告诉医生。
4肺结节:分不清良恶性,手术能“一查二治”
如果结节看起来“可疑”(比如形状不规则、有毛刺),胸外科可能建议手术切除。手术特点:手术中会快速做病理检查,如果是恶性的,就扩大切除范围;如果是良性的,切干净结节就行,不用多切肺组织。护理重点:术后伤口可能有点疼(尤其是肋间神经痛),别忍着——医生会用止痛药(比如布洛芬,严重时用弱阿片类药物),疼得轻了才能敢咳嗽、敢活动。有些人怕疼不敢咳嗽,其实越不咳,痰液越容易堵在肺里,引发感染。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按住伤口,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几声(像把痰“咳到嗓子眼”再吐出来)。
胸外科术后护理:做好这4件事,恢复快、少遭罪
1呼吸训练:像“给肺做健身”,防止塌陷
手术会让一部分肺暂时“休息”,如果不主动锻炼,可能会一直“瘪着”(肺不张),影响呼吸。术后第二天就要开始练这两项:吹气球:选普通气球,慢慢吹到最大,再慢慢放气,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这个动作能撑开肺泡,促进肺复张,就像给肺“打气”。有效咳嗽:咳嗽时用手或枕头按住伤口(减轻震动痛),先深吸一口气,憋1~2秒,然后用力咳出来(像从肚子发力)。
2疼痛管理:别硬扛,止痛药能放心用
肺部手术会伤到胸壁的肌肉和神经,术后疼是正常的,但疼得太厉害会让人不敢咳嗽、不敢动,反而影响恢复。现在用“阶梯止痛法”:先吃普通止痛药(比如布洛芬),如果还疼,就加入阿片类药物,这些药在医生指导下用,不会成瘾。
3预防并发症:这两个信号要警惕
术后最怕出现肺不张、胸腔感染,只要细心观察,能早发现早处理:肺不张:如果患者突然觉得胸闷、喘不上气,或者发烧,可能是痰液堵住了支气管,要赶紧拍背(空心掌从下往上拍),或者用振动排痰仪(像“按摩器”一样震松痰液)。
胸腔感染:如果体温超过38.5℃,而且胸腔引流液变得浑浊、有臭味,可能是感染了,医生会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冲洗胸腔。
4活动:循序渐进,别“躺平”也别“逞强”
术后早点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和肺不张,但要一步一步来:术后第1天:在床边坐一会儿,适应一下;术后第2天:扶着床或家属的手,在病房走几步;术后1周内:别做上肢过度伸展的动作(比如举高晾衣服、抱重物),以免牵扯伤口。
需要胸外科干预的肺部疾病,大多是比较严重但能通过手术改善的(比如早期肺癌、反复气胸)。现在的手术越来越微创,术后恢复也比想象中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