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场所,不仅是疾病治疗的前沿阵地,更是医药卫生安全知识科普的重要窗口。从药房里的合理用药指导,到门诊大厅的感染防控提示,再到住院病区的健康宣教,医院的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守护公众健康、传播卫生知识的责任。
药房里的安全密码:合理用药的“三道防线”
走进医院药房,整齐排列的药柜背后,藏着保障用药安全的严密体系。药师们日复一日坚守的“三道防线”,为患者用药安全筑起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处方审核。每张处方在调配前,都要经过药师的专业审核,重点关注药物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及相互作用。例如,头孢类抗生素与酒精同服可能引发双硫仑反应,药师会格外留意患者是否有饮酒习惯;降糖药与降压药联用时,需警惕低血糖风险。
第二道防线是用药交代。取药时,药师会详细说明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及注意事项:“这个胃药要饭前半小时吃,肠溶片不能掰开嚼碎”“止咳糖浆喝完半小时内别喝水,让药液充分作用于咽喉”。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需按体重计算剂量,孕妇需避开致畸风险药物,药师会用通俗语言反复叮嘱,确保患者准确理解。
第三道防线是用药随访。对于长期使用抗凝药、免疫抑制剂等特殊药物的患者,药房会建立随访档案,定期提醒复查血药浓度,监测肝肾功能。这种“出院不脱管”的服务模式,有效降低了药物蓄积中毒的风险。
门诊与病区的“隐形战场”:感染防控的细节密码
医院是病原体聚集之地,感染防控堪称“隐形战场”。门诊大厅的自动洗手液机、候诊椅旁的消毒湿巾、电梯按钮旁的免洗凝胶,这些看似微小的设施,实则是切断传播链的关键。
医生接诊每位患者后,会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诊桌、听诊器,更换一次性检查垫。呼吸科诊室配备的空气消毒机,每小时可完成6次空气循环净化,有效降低流感、结核等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住院病区的感染防控更为精细。护士每天会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洗手——“七步洗手法,每步至少15秒,指缝、指甲缝都要搓到”。对于术后患者,会定时协助翻身、叩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导尿管、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健康宣教的“多元课堂”:从医院到家庭的知识传递
医院的健康宣教早已跳出“发传单”的传统模式,形成多元化、互动式的科普体系。门诊大厅的电子屏循环播放《正确戴口罩》《家庭消毒误区》等动画短片,用生动画面破解认知盲区——“戴口罩时不能露出鼻尖”“酒精消毒要避开明火,且不可与84消毒液混用”。
各科室的“健康小屋”是针对性科普的主阵地。心内科护士用模型演示高血压患者如何自测血压,强调“晨起空腹、坐位休息5分钟后测量”的规范;内分泌科每周举办“糖友交流会”,营养师现场演示食物交换份法,教患者用手掌丈量主食摄入量。
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医院还推出“子女陪同课堂”,由药师和护士共同讲解慢性病用药管理,制作“用药时间表”贴在药盒上,用不同颜色标注服药时间,解决“漏服、错服”难题。这种“手把手教学”让80%的老年患者掌握了基础用药知识。
公共卫生管理的“医院担当”:从个体防护到群体健康
每年流感季前,感染科医生会走进中小学,演示“咳嗽礼仪”——“用手肘遮挡口鼻,而非双手”;疫苗接种门诊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疫苗接种禁忌与注意事项》,解答“过敏体质能否打疫苗”“打完疫苗后发烧怎么办”等常见问题,提高接种率。
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实则是无数细节的叠加:一次耐心的用药指导,一次规范的消毒操作,一场生动的健康讲座,都在悄然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当每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带走正确的卫生知识,当“预防为先”的理念深入家庭,公共卫生的防线才能真正筑牢,为全民健康撑起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