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室里,35岁的张先生捂着牙痛冲进诊室,他以为是智齿发炎,却在做心电图时被诊断为急性心梗;62岁的李阿姨因腰痛贴了一周膏药不见好转,最后因休克送医,才发现是心脏出了问题。这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疼痛,其实是心梗在 “声东击西”,尤其是年轻人,往往因忽视这些信号付出惨痛代价。
一、心梗为何会 “误导” 疼痛部位?
心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当心肌因缺血缺氧坏死时,刺激会通过交感神经传递到脊髓中枢。由于心脏神经与颈部、肩部、腹部等部位的神经在脊髓处存在交叉重叠,大脑可能会 “误判” 疼痛来源,这就是医学上的 “牵涉痛”。这种 “声东击西” 的特性,让很多人在面对非胸痛症状时放松警惕。
二、这些 “非典型疼痛” 可能是心梗信号
(1)牙痛:找不到明确病灶的 “奇怪疼痛”
心梗引起的牙痛有明显特点:疼痛位置不固定,可能是单侧或双侧牙齿酸痛,用手按压牙齿无明确痛点;疼痛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15分钟,且服用止痛药无效;常伴随胸闷、出汗、心慌等症状。这种 “假性牙痛” 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牙周炎或神经痛,尤其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后出现时,需高度警惕。
(2)肩痛与背痛:活动后不缓解的 “放射性疼痛”
心梗引发的肩痛多为左侧肩部或肩胛骨区域的钝痛、酸胀感,有时会放射到左臂内侧,疼痛不会因活动肩膀而加重或缓解,休息后也无法减轻。很多人会误认为是肩周炎或肌肉劳损,但心梗引起的疼痛往往伴随压迫感,就像肩膀上压了重物,同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
(3)腰痛:与活动无关的 “深层酸痛”
心梗导致的腰痛较少见,易被误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或泌尿系统问题。其特点是腰部深层酸痛,无明显压痛点,疼痛发作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或出冷汗,尤其在夜间或休息时突然发作,且与腰部活动无关。
(4)其他易被忽视的症状
除了上述疼痛,心梗还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当作胃病)、下颌痛、左侧手臂麻木等。这些症状单独出现时,很难让人联想到心脏问题,但如果伴随以下 “预警信号”,必须立即警惕:疼痛发作时伴有濒死感、呼吸困难、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症状在劳累、情绪激动后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甚至数小时。
三、年轻人更需警惕 “沉默性心梗”
临床发现,40岁以下的心梗患者中,约40%没有典型胸痛,这与年轻人的血管弹性较好、冠状动脉病变以斑块破裂为主有关。他们常因 “自我感觉年轻健康” 而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甚至在出现症状时仍坚持工作、运动,导致心肌坏死面积扩大。
年轻人出现非典型疼痛时,若存在这些危险因素更需警惕:长期熬夜、吸烟、大量饮酒;肥胖或缺乏运动;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近期有剧烈情绪波动或过度劳累。
四、出现疑似症状,这样做能救命
当身体出现上述非典型疼痛,尤其是伴随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一切活动,原地休息,保持镇静,避免情绪紧张加重心脏负担;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说明症状和所在位置,切勿自行打车就医,以免途中发生意外;
等待救援期间,让家人或周围人密切观察状态,若出现意识丧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五、预防心梗,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想要远离心梗,需做到: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检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迹象;
健康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
管理情绪: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
心梗的 “声东击西” 常常让人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了解这些非典型症状,尤其是年轻人提高警惕,就能识破它的伪装。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及时捕捉、快速反应,才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