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内科慢性病已成为困扰众多家庭的健康难题。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医院治疗只是康复的一部分,居家护理在疾病控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内科慢性病患者的居家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更好地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
一、饮食护理:合理膳食,吃出健康
合理的饮食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础,不同的慢性病对饮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少吃腌制食品、火腿、咸菜等高盐食物。增加钾的摄入,多吃香蕉、土豆、菠菜等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稳定血压。还应减少脂肪摄入,选择低脂或脱脂奶制品,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油煎。糖尿病患者需遵循定时定量、均衡饮食的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食用糖果、糕点、甜饮料等高糖食品。
冠心病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奶油等食物。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等,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注意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心脏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呼吸耗能增加,常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二、用药管理:按时按量,安全用药
按时、按量、正确服药是控制慢性病病情的关键。患者及家属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停药或换药。要了解所服用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要注意药物的保存。大多数药物应保存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高温、潮湿和阳光直射。在服用多种药物时,要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包括中药、保健品等,应告知医生,让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若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三、病情监测:定期检查
1、高血压患者应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建议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各测量一次。如果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每3个月检测一次,以了解近2-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注意观察有无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如视力下降、足部麻木、疼痛、溃疡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3、冠心病患者应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发作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还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关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记录痰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如果出现咳嗽加重、痰液增多且变黄、呼吸困难明显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
四、生活方式管理:健康生活,增强体质
1.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运动强度要适中,以运动后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能较快恢复为宜。
2.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 8小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病患者必须戒烟,同时限制饮酒量。
4. 心理调节:慢性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内科慢性病患者的居家护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饮食、规范用药、定期监测病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预防并发症,能够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减少疾病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好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