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骨创伤术后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时间 :2025-03-07 作者 :陈翠 来源: 聊城市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骨创伤术后护理是决定患者能否恢复肢体功能、重返正常生活的关键。不当护理可能引发感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甚至影响骨骼愈合。本文将从术后早期到康复后期,科普下康复护理中的关键注意事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的护理指导。

一、术后早期

1.生命体征与伤口观察

术后72小时是病情变化的高发期,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术后低热(不超过38.5℃)通常是吸收热,但若体温持续高于38.5℃并伴有寒战,可能提示伤口感染,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观察伤口时,需注意敷料是否干燥清洁,若渗血渗液浸透外层敷料,或伤口出现红肿、异味、波动感,需及时更换敷料并进行消毒处理。

2.疼痛管理

需主动向医护人员反馈疼痛程度。轻度疼痛可尝试非药物干预,如冷敷等;中重度疼痛需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痛泵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避免自行调节泵速。

3.体位摆放规范

正确的体位可减轻伤口压力,预防关节畸形:

四肢骨折: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15-30cm,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髋关节置换术:保持患肢外展15°-30°,双腿间放置梯形软枕,避免内收、内旋导致假体脱位。

脊柱手术:采用轴线翻身法,确保头、颈、胸、腰在同一平面,防止脊柱扭曲。

二、康复中期功能训练与并发症预防

1.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早期以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预防肌肉萎缩。中期增加关节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避免过度牵拉导致骨折端移位。后期根据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训练,如使用拐杖、助行器辅助行走。

2.饮食营养策略

术后饮食需满足骨骼修复与身体恢复需求,每日摄入蛋白,选择瘦肉、鱼类、豆类、鸡蛋等优质蛋白。钙与维生素D,牛奶、虾皮、芝麻酱等富含钙元素;多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促进钙吸收。维生素C,新鲜蔬果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愈合。膳食纤维,粗粮、蔬菜可预防卧床导致的便秘问题。

3.并发症预防重点

深静脉血栓:术后尽早进行踝关节运动,穿戴医用弹力袜,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骨突处可涂抹润肤霜保护。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三、康复后期:生活适应与长期管理

1.心理调整

康复后期患者可能因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产生焦虑、自卑情绪。建议参与病友交流会,分享康复经验;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增强信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缓解心理压力。

2.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选择防滑鞋,避免在湿滑地面行走;上下楼梯时使用扶手,避免单腿用力。关节保护,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避免深蹲、盘腿、过度弯腰,防止假体磨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少关节负荷。

3.定期复查与用药管理

术后需按期进行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需注意出血风险,避免碰撞;补钙剂建议与维生素D同服,提高吸收效率。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老年患者

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康复时需注意补钙与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步进行;控制血糖稳定,预防伤口感染;康复训练强度适当降低,注重平衡能力训练,预防跌倒。

2.儿童患者

儿童骨骼生长发育快,护理需注意避免固定装置过紧影响生长;采用趣味性训练方式提高依从性;定期评估肢体长度差异,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五、居家护理常见误区

1. 未遵循医嘱自行下地行走,可能导致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效。

2. 强忍疼痛继续训练,可能加重组织损伤。

3. 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需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活动。

4. 饮食单一仅补充骨头汤无法满足康复需求,需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

骨创伤从术后监测到功能恢复,从营养补充到心理调适,每个环节都需严谨对待。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时识别异常情况,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实现身体功能的全面恢复,重归正常生活。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