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科委科普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4-KPH01):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老年髋部骨折防治系列活动
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的当下,老年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老年髋部骨折因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故有“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之称。因此,将中西医观念相融合,发扬传统中医骨伤“筋骨并重”的理念,希望能为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提供全面且有效的策略。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充盈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坚固。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衰,精髓亏虚,骨骼失养,变得脆弱,这是老年患者髋部易骨折的内在基础。因此,补肾强骨是中医预防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可通过食疗调养,多食如黑芝麻、核桃、枸杞等滋养肝肾、强壮筋骨的食物。在医生指导下,还可选用杜仲、桑寄生、骨碎补等补肾壮骨中药与食材搭配,制成药膳长期调理。同时,中医传统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动作柔和缓慢,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更能有效增强核心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和肢体协调性,显著降低跌倒风险。上述方法共同构成了中医固本强骨之道。
从西医角度看,随着年纪增加,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最终导致骨质疏松,这是老年髋部骨折的核心病理基础。预防骨质疏松,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日常应多食用奶制品、豆制品、鱼类、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食物,同时适当进行日光照射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建议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将面部、手臂等部位暴露于阳光下约10-15分钟,并注意防晒以避免灼伤。对于骨量减少或已确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钙剂、维生素D制剂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地舒单抗等,以有效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这是现代医学强骨的关键。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通常首选使用具有较广谱的药物(如维生素D制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和地舒单抗等)。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如相对年轻的老年人,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对口服不能耐受、禁忌、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已经发生过髋部骨折的老年人、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或地舒单抗等)。如仅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老年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中药具有改善临床症候等作用,但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证据尚不足。
“筋骨并重”中的“筋”,在西医范畴对应肌肉、肌腱、韧带及神经协调功能。强健的肌肉力量和良好的平衡能力对于预防跌倒、保护骨骼至关重要。西医强调通过科学运动来健“筋”,包括进行腿部肌肉训练(如抬腿、踮脚尖)和核心肌群(腰腹部)训练,并采用渐进性抗阻方式,即随着能力提升逐步增加负荷,以有效增强肌肉力量,维持身体稳定。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既锻炼心肺功能,也有益于骨骼肌肉健康。而如前所述的太极拳、八段锦,在改善平衡方面效果尤为显著。此外,积极治疗影响身体平衡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视力听力障碍、认知障碍等,并警惕某些药物(如镇静安眠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降压药等)增加跌倒的风险,定期回顾用药并与医生沟通,都是强化支撑与稳定之“筋”力的重要环节。
预防老年髋部骨折,需融汇中西医智慧,切实贯彻“筋骨并重”理念:以中医补肾强骨固其根本,结合西医防治骨质疏松的科学方法强健骨骼;通过科学的运动锻炼(包括力量、平衡和有氧)和有效的疾病、药物管理来健壮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即强健其“筋”;再辅以周到细致的居家环境改造与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唯有骨坚筋强,环境安全,多管齐下,方能有效降低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风险,切实守护老年人的生命安康与生活尊严,助力老年人群安享健康、高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