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别让 “模糊” 偷走你的世界:一文读懂近视的前世今生与科学防控

时间 :2025-02-28 作者 :程先宁1,田肖2 来源:1宿州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234000 2济南爱尔眼科医院眼整形科,250000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清晨起床,你摸索着寻找眼镜;看远处的风景,轮廓变得模糊不清 —— 这或许是众多近视患者的日常写照。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近视人数已超25亿,而中国青少年近视率更是长期位居世界前列。这个看似 “现代病” 的视力问题,其实早有历史渊源,如今更是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威胁人类视觉健康的重要隐患。了解近视的前世今生,掌握科学防控方法,才能有效守护我们的清晰视界。

跨越千年的视力困扰:近视的历史印记

近视并非现代文明的 “专利”。早在公元 2世纪,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类似近视的症状,将其称为 “能近怯远症”,认为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因长时间伏案读书、书写,近视现象愈发普遍,南宋学者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就自嘲 “目昏近,常以夹膝自代”,用特殊工具辅助阅读,可见当时近视已影响日常生活。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描述过有人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现象;13世纪,意大利工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副眼镜,标志着人类开始主动应对视力问题。这些历史碎片证明,尽管古代生活节奏缓慢、用眼强度远不及现代,但近视依然存在,只是因缺乏科学认知,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

现代生活的 “视力陷阱”:近视成因大解析

现代医学认为,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屈光度过大,导致外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无法形成清晰图像。而这一病理变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过度用眼与环境因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现代人日均用眼时间飙升至8小时以上。近距离、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睫状肌持续紧张,就像拉紧的弹簧失去弹性,导致晶状体变凸、眼轴变长,引发近视。此外,户外活动不足也是重要诱因。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能促使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而城市儿童普遍缺乏自然光照,视力保护先天不足。

遗传与体质因素: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度数>600度),孩子近视发生率高达90%;若一方近视,遗传概率也在50%左右。同时,体质虚弱、营养不均衡(如缺乏维生素A、叶黄素等),同样会影响眼球正常发育。

从模糊到危机:近视的潜在危害

许多人认为近视不过是戴眼镜的小事,实则不然。低度近视(<300度)可能仅影响生活便利性,但高度近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眼轴过度拉长会导致视网膜变薄、变性,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的风险;同时,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白内障的概率也显著高于常人。此外,近视还会限制职业选择,飞行员、军人、精密仪器制造等职业对视力要求严格,近视往往成为职业发展的绊脚石。

科学防控指南:给眼睛一场 “视力保卫战”

防控近视需从多维度入手,将科学方法融入日常生活。

养成健康用眼习惯:遵循 “20-20-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物体20秒;阅读时保持 “一尺一拳一寸”(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胸口与桌沿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避免在昏暗光线下用眼,夜间使用台灯时,需同时开启房间主灯,减少明暗对比。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周末可选择徒步、骑行、打球等运动。自然光不仅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还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间接保护视力。

营养均衡与视力保护: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富含叶黄素的绿色蔬菜、玉米,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豆类,为眼睛补充营养。同时,减少甜食摄入,糖分代谢会消耗维生素B1,影响视神经功能。

医学干预与定期检查:儿童青少年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动态监测视力变化;已近视者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OK镜)等矫正视力,部分符合条件的成年人也可选择近视手术。但需注意,手术只能矫正视力,无法逆转眼球结构改变,术后仍需科学用眼。

从古代文人的 “目昏之困” 到现代社会的 “视力危机”,近视始终与人类文明发展如影随形。但幸运的是,随着医学进步,我们已掌握系统的防控方法。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成年人的健康管理,都应将视力保护提上日程。别让模糊的视界成为生活的常态,从现在开始,用科学的方式,为眼睛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