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油腻”出来的结石?普外科医生和你聊聊胆囊里的那些“疯狂石头”

时间 :2025-02-28 作者 :梁建兵 来源:荣成市寻山街道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当一顿丰盛的油腻大餐过后,右上腹传来一阵难以忍受的剧痛,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胆结石又犯了!”人们习惯性地将这些体内的“疯狂石头”归咎于油腻,但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要揭开胆囊结石的谜团,我们需要从它的“家”——胆囊开始说起。

1.认识一下我们身体里的“仓库管理员”——胆囊

要了解结石,我们得先认识它的“家”——胆囊。

胆囊,就像一个挂在肝脏下方的、梨形的小仓库。它的主要工作不是生产胆汁(那是肝脏的活儿),而是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当我们吃饭,尤其是吃了含脂肪的食物后,胆囊就会收缩,把浓缩后的高浓度胆汁“滋”一下排到肠道里,帮助我们消化脂肪。

打个比方,胆汁就像我们厨房里的“洗洁精”,专门用来分解油污(脂肪),让身体能更好地吸收。

2.“疯狂的石头”是怎么炼成的?

既然胆汁是液体,怎么会变成硬邦邦的石头呢?

根本原因在于胆汁的成分失衡了。正常的胆汁里,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等成分维持着一个精妙的平衡,使胆固醇能溶解在胆汁里。可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比如胆汁里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者胆汁酸太少,胆固醇就会像糖水里糖太多析出糖晶一样,从胆汁中沉淀、结晶,日积月累,从小沙粒变成小石头,再变成大石头。

这就好比一条流动的河,如果水流变缓、水质变浑浊,河里的泥沙就会慢慢沉积下来,最后形成淤泥和石块。

那么,“油腻”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确实会使肝脏分泌的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所以说,“油腻”是重要的帮凶,但不是唯一的元凶。

3.警惕!哪些人容易被“石头”砸中?

除了经典的“4F”高危人群(Female/女性、Forty/四十岁以上、Fat/肥胖、Fertile/多次生育),以下几类人也要格外警惕:

不吃早餐族:一夜空腹,胆汁高度浓缩。若不进食刺激胆囊收缩,胆汁长期淤积,结石风险剧增。

急速减肥者:快速减重会动员体内大量脂肪,反而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飙升,为结石创造条件。

有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在结石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4.当“石头”开始“疯狂”:有哪些症状?

许多结石是“沉默”的,在体检B超时才偶然发现。但一旦它开始“作妖”,症状不容小觑。

典型症状——胆绞痛:常在饱餐、油腻餐后或夜间突发,表现为右上腹刀割样剧痛,有时会放射至右肩和后背。常伴有恶心、呕吐。

危险信号——并发症:

持续剧痛、发烧畏寒:可能是石头堵住出口,引发了急性胆囊炎。

皮肤、眼睛变黄(黄疸):可能是石头掉入胆总管,引发了胆管炎。

剧烈腹痛伴腰背部放射痛:警惕诱发了更凶险的胰腺炎。

出现以上任何危险信号,都应立即就医!

5.医生怎么办?外科医生的“三板斧”

发现了结石,是不是都要“一刀切”?别紧张,我们外科医生也是讲策略的。

第一板斧:观察等待。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沉默结石”,如果结石不大、胆囊壁不厚,可以暂时不处理。但需要定期复查B超,并调整生活方式,比如规律饮食、清淡为主。

第二板斧:药物溶石。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有点骨感。药物溶石只对特定类型的纯胆固醇小结石有效,治疗周期长,停药后复发率高。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广泛。

第三板斧: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引起疼痛、或已经引发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手术切除胆囊是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根治方法。

大家一听手术就害怕:“医生,把胆囊切了,我以后还能消化吗?还能吃肉吗?”

请放心!胆囊只是储存胆汁,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会直接、持续地流入肠道。手术后短期内,部分人消化油腻食物的能力会下降,可能会出现腹泻。但大多数人的身体会慢慢适应这种新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整(少食多餐、清淡为主),最终可以恢复正常饮食。

如今的手术大多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微创手术”。只需要在肚子上打3-4个小孔,创伤小、恢复快、疤痕也小,是当之无愧的“金标准”。

6.结语

了解了胆囊结石的来龙去脉,我们便掌握了预防的主动权。与其等待“石头”疯狂作乱,不如从源头做起,将健康的基石稳稳筑牢。

三餐规律,吃好早餐。

均衡饮食,控制油腻。

科学减重,拒绝速成。

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毕竟,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抗胆囊结石最坚固的“防护墙”。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