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甜蜜的负担”:糖尿病患者科学监测血糖与低血糖预防指南

时间 :2025-02-21 作者 :范艳平 来源: 朝阳市第二医院(朝阳市妇婴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糖尿病,这一被称为“甜蜜的负担”的慢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高血糖带来的长期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是患者最担忧的威胁。然而,许多患者往往忽视了另一个隐匿却更危险的“杀手”——低血糖。低血糖不仅会引发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因此,科学监测血糖、精准预防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核心课题。

一、科学监测血糖:掌握血糖波动的“瞭望塔”

1.监测方法的选择与适用场景

指尖血糖监测:便携式血糖仪通过采集指尖血快速获取结果,适合日常自我管理。胰岛素治疗者需每日监测4-7次,覆盖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口服药治疗者每周监测2-4次即可。

动态血糖监测(CGM):通过皮下传感器每5分钟自动记录血糖数据,持续7-14天,可捕捉隐匿性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尤其适合血糖波动大、妊娠糖尿病或频发低血糖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每年至少检测2次。正常值应控制在7%以下,超过8.5%需调整治疗方案。但需注意,贫血或血红蛋白病变患者结果可能失真。

静脉血糖检测:医疗机构通过静脉采血获取精准数据,用于糖尿病确诊或急诊处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糖尿病。

2.监测频率与时间点的科学规划

初诊患者:需连续3-5天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以全面掌握血糖波动规律。

血糖稳定者:每周监测2-4次,分布在不同日期,覆盖空腹、餐后等关键时段。

血糖波动大或调整治疗方案者:每日监测4-7次,必要时增加夜间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用药。

3.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采血前需用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后采血,避免挤压手指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

设备校准:定期校准血糖仪,确保试纸在有效期内且保存于干燥、阴凉处。

记录与分析:建立血糖日志,详细记录监测时间、数值及对应饮食、运动情况,复诊时提供医生参考。

二、低血糖预防:筑牢健康防线的“安全网”

1.低血糖的诱因与识别

常见诱因:降糖药物过量、进食不足、运动过量、酒精摄入、肝肾功能异常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和胰岛素治疗者需特别警惕。

症状识别:典型表现为心悸、出汗、颤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血糖≤3.9mmol/L即可诊断。老年患者可能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脑功能受损表现,需加强监测。

2.饮食管理:定时定量,均衡营养

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每日主食摄入量相对固定,优先选择糙米、燕麦等低GI食物。

合理分配餐次:每日3餐加1-2次加餐,避免单糖类食物集中摄入。运动前后可补充15-20g碳水化合物,如1片全麦面包。

避免空腹饮酒: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增加低血糖风险。饮酒时需搭配主食并减少降糖药量。

3.运动管理:适度为宜,监测先行

选择合适时间:避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或空腹时运动,建议餐后30分钟进行。

控制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持续30分钟以上时,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需预先补充零食。

加强运动后监测:运动后24小时内仍可能发生延迟性低血糖,需加强血糖监测。

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管理

1.老年糖尿病患者

放宽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可控制在5.0-8.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0mmol/L,以减少低血糖风险。

加强夜间监测:老年患者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建议增加凌晨3点监测。

2.妊娠糖尿病患者

动态血糖监测:妊娠期间血糖波动大,需通过CGM及时发现隐匿性高血糖或低血糖。

饮食与运动调整:在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并适度运动。

3.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

调整药物剂量:肝肾功能异常会影响药物代谢,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降糖药用量。

加强血糖监测:每日监测4-7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科学监测血糖与精准预防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两大基石。通过合理选择监测方法、规划监测频率、规范操作流程,患者可全面掌握血糖波动规律;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规范使用及应急准备,可有效降低低血糖风险。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