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牙周炎不治疗后果有多严重?

时间 :2025-02-21 作者 :董可心 来源: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之一,但支撑它们的牙周组织却异常脆弱。牙周炎,这一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正悄然威胁着全球近半数成年人的口腔健康。许多人因缺乏认知或恐惧治疗而拖延就医,殊不知这种“沉默的杀手”正在一步步侵蚀牙齿根基,甚至危及全身健康。

一、口腔健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牙周炎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上火”,如刷牙出血、牙龈红肿等。但若放任不管,细菌会沿牙周袋向深层组织侵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牙龈萎缩与牙根暴露:美观与功能的双重打击

炎症会破坏牙龈乳头和附着龈,导致牙龈退缩。牙根暴露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发牙齿敏感。患者常因冷热刺激产生剧痛,甚至无法正常进食。更严重的是,暴露的牙根面更易堆积菌斑,加速牙周破坏。

2.口臭与社交障碍:细菌代谢的“生化武器”

牙周袋内的厌氧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硫化氢、甲硫醇等挥发性硫化物。这些物质具有类似“臭鸡蛋”的刺鼻气味,即使每天刷牙也难以掩盖。长期口臭可能导致患者回避社交,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牙齿松动与脱落:从“根基动摇”到“连根拔起”

牙周组织如同牙齿的“地基”,当牙槽骨因炎症被持续吸收,牙齿会逐渐失去支撑。临床数据显示,晚期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高度可能减少50%以上,导致牙齿松动度超过Ⅲ度。这种松动往往不可逆,最终只能通过拔牙解决。牙齿缺失后,邻牙会因失去支撑而倾斜移位,形成恶性循环。

二、全身健康的“隐形导火索”

牙周炎并非单纯的口腔疾病,其产生的细菌毒素和炎症因子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成为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帮凶”。

1.心脑血管疾病:从“口腔”到“心脏”的致命通道

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释放内毒素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7倍,脑卒中风险增加3倍。这些细菌甚至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出,直接参与血管病变。

2.糖尿病: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

牙周炎患者的血糖控制难度增加30%-40%。炎症因子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高血糖环境又为细菌繁殖提供温床。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重度牙周炎患者若不控制牙周炎症,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将显著升高。

3.妊娠并发症:母婴健康的“隐形威胁”

孕妇牙周炎可导致早产风险增加7倍,低体重儿发生率升高4倍。牙周细菌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诱发宫缩或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口腔菌群也可能受母体影响,增加龋齿风险。

4.呼吸系统疾病:从“口腔”到“肺部”的感染链

牙周袋内的细菌可被吸入下呼吸道,引发吸入性肺炎。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牙周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风险增加40%。

三、特殊人群的“高危警报”

1.孕妇:一人健康,两人风险

孕期激素变化会加重牙周炎症,而牙周炎症又可能引发早产。建议备孕女性进行牙周检查,孕期每3个月进行一次口腔维护。

2.老年人:从“牙齿缺失”到“营养不良”

我国65-74岁老年人平均缺牙11颗,其中40%由牙周炎导致。牙齿缺失会降低咀嚼效率,影响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摄入,增加骨质疏松和慢性病风险。

3.糖尿病患者:血糖与牙周的“双向伤害”

糖尿病患者牙周治疗难度增加,而牙周炎又会导致血糖波动。这类患者需将牙周治疗纳入糖尿病管理计划,每年至少进行2次专业洁治。

四、科学应对: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1.早期干预:抓住“黄金治疗期”

牙周炎早期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非手术治疗,80%以上的患者可控制病情。一旦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2.日常维护:建立“口腔健康防线”

刷牙:使用含氟牙膏,每天至少2次,每次3分钟。

牙线:清除牙缝菌斑,每天至少1次。

漱口水:含氯己定成分的漱口水可辅助抑菌,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定期洁牙: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洁治。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花3分钟护理牙齿,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或许就能避免未来数十年的痛苦与高额医疗支出。记住:预防牙周炎,就是在守护生命的“根基”。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