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退烧误区大揭秘:儿童发热的正确护理方法

时间 :2025-02-21 作者 :刘秀梅 来源: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在育儿过程中,孩子发热是令家长揪心的常见问题。面对孩子发热的额头,许多家长因缺乏科学认知,会陷入退烧误区,不仅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隐患。掌握正确的发热护理方法,是每位家长的必要了解的。

一、常见退烧误区

1、烧得越高越危险,必须立刻退烧

很多家长认为,体温高低直接等同于病情严重程度,一旦发现孩子发热就急于喂退烧药。事实上,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适度的体温升高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抑制病原体生长。38.5℃以下的低热通常无需用药,过度追求快速退烧反而可能干扰身体正常免疫反应。普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强行快速降温可能导致病程延长。

2、酒精擦浴退烧快

酒精擦浴曾被广泛用于儿童退烧,但这种方法存在严重风险。儿童皮肤薄嫩,酒精易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引发酒精中毒、寒战、抽搐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婴幼儿,酒精擦浴还可能刺激血管收缩,导致体温反跳升高,甚至诱发低血糖,危及生命。

3、捂汗能逼出汗水退烧

传统观念认为,让孩子多穿厚衣服、盖厚被子捂汗就能退烧。然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过度捂汗不仅无法散热,还会导致体温持续升高,引发捂热综合征。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呼吸衰竭,甚至遗留脑损伤等后遗症 。

4、多种退烧药叠加使用效果更好

部分家长为快速降温,将多种退烧药交替或同时使用,如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用。但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叠加使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还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损伤肝肾功能。儿童退烧药的剂量需严格根据年龄、体重计算,切忌自行加量或混用。

二、科学认识儿童发热

1、正常体温范围

儿童正常体温受年龄、活动、环境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腋下体温在36℃-37.2℃之间属于正常;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3℃-0.5℃;耳温、肛温则略高于口腔温度。判断孩子是否发热,需多次测量并结合精神状态综合评估。

2、发热的常见原因

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流感、手足口病)、细菌(肺炎、扁桃体炎)、支原体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疫苗接种后反应、川崎病、风湿热、中暑等,通常伴随其他特异性症状。

3、何时需要就医

年龄: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8℃需立即就医;3-6个月婴儿体温≥39℃建议就诊。

症状:发热伴抽搐、呼吸困难、皮疹、精神萎靡、拒食等严重症状。

持续时间:体温超过38.5℃且持续3天以上,或反复发热超过5天。

三、儿童发热的正确护理方法

1、精准监测体温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测量,建议每4小时测一次,记录体温变化曲线。避免使用水银体温计,以防破碎导致汞中毒。同时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食欲等,若体温虽高但玩耍如常,通常无需过度焦虑。

2、物理降温的正确打开方式

散热而非捂热: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包裹过紧。室温保持在22℃-24℃。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注意擦拭时动作轻柔,避免受凉。

补充水分: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或稀释的果汁,少量多次饮用,帮助出汗散热并预防脱水。

3、合理使用退烧药

用药时间:体温≥38.5℃,或伴有明显不适如哭闹、烦躁、食欲下降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烧药。

安全用药: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剂量给药,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自行使用成人退烧药。

4、居家护理要点

清淡饮食:发热时孩子消化功能减弱,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避免油腻、辛辣、高糖食物。

充足休息: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减少活动量,帮助身体恢复。

观察病情变化:记录体温、症状改善情况,如发热同时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孩子发热是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只要家长走出误区,掌握科学护理方法,就能从容应对。当孩子出现异常发热时,保持冷静,必要时及时就医,用专业知识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