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检查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多领域。无论是胃肠镜、支气管镜,还是膀胱镜等检查,患者在完成操作后往往忽略了术后的科学护理,导致不适延长、恢复缓慢,甚至诱发并发症。本文将从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管理、常见不适应对与并发症预防、心理调适与护理配合三大方面,为您系统解读内镜检查后如何科学恢复。
对于胃镜或结肠镜检查后的患者,饮食需遵循“少量多次、由流质到普食”的原则。由于检查过程中胃肠道被充气扩张或有轻微创伤,检查后的前几小时内应禁食水,待医生确认无明显不适后,再逐渐恢复进食。推荐流程如下:
术后2小时:如无恶心呕吐,可尝试少量温水;
术后4~6小时:进食清淡流质,如米汤、稀粥、藕粉;
24小时内: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
术后1~2天:逐渐恢复软食、普食,避免油腻食物。
如检查过程中有取活检或息肉切除,则应适当延长流质/软食时间,以减少胃肠负担并促进愈合。
支气管镜检查后的患者,常因咽部麻醉、镜管刺激而有咽痛、咳嗽、咳痰或轻微血丝,部分患者有声音嘶哑。此时饮食建议为:术后2小时禁食水,防止误吸;使用温热饮品漱口缓解咽喉不适;如有血痰,避免剧烈咳嗽及用力喉咙清痰。生活上应注意充分休息、避免感冒,每日多饮温水,有助于排痰及缓解刺激。
术后休息虽重要,但并不等于“整天卧床”。内镜检查后,如无明显头晕、低血压等反应,轻度活动、散步反而有利于胃肠蠕动、气体排出及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腹部用力;搬重物或骑车等影响恢复的活动。
对年长或体质虚弱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指导性陪护,确保其起身、行走安全。
腹胀:多发生在胃肠镜后,系检查中注气所致。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顺时针按摩腹部、适当喝温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消胀药物;
恶心呕吐:多因麻醉药影响或胃部刺激造成。应暂时禁食,并侧卧防止误吸,严重时报告医护人员使用止吐药;
咽痛:支气管镜或胃镜术后常见,一般数小时至1天内缓解,可使用含漱液或中药润喉颗粒辅助缓解。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低热、便血、穿孔或感染等情况,护理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发热与寒战:尤其是支气管镜术后,若出现体温持续上升,应警惕肺部感染;
黑便或便血:常见于肠镜活检、息肉切除后,需观察出血量及颜色,及时回医院复查;
穿孔表现:如剧烈腹痛、发热、腹肌紧张不缓解,是紧急并发症,必须立即送医。
日常护理需重点观察:体温变化、腹痛部位和程度、排便习惯是否改变、出血情况、呼吸状态等,必要时进行血常规、CRP等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虽属小创伤性操作,但不少患者因焦虑、羞耻或不适体验产生抗拒和心理压力,术后恢复同样受其影响。
向患者解释术中过程与结果,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对于术后出现轻微异常(如血痰、腹胀等),给予正向解释与鼓励;老年患者、慢病患者和女性患者更容易产生术后焦虑,应加强沟通与陪护。
若术后腹痛持续不缓解,不应自行用药,应告知医生;若术后仍排不出气或肠鸣音迟迟未恢复,也应主动就诊;护士在交代术后注意事项时,建议患者家属共同听取,以确保信息不遗漏、照护更到位。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尊重个体差异,是构建良性护理关系的重要一环。
内镜检查虽短暂,但术后护理却不可忽视。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应对、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护理配合,才能帮助患者更快、更稳地走出术后恢复期。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本人,都应给予内镜术后护理应有的重视,让“检查只是开始,护理才是关键”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