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生理现象。一天24个小时中,人每天需要用于睡觉的时间约占三分之一,睡眠不仅能消除身体白天的疲劳,而且能让身体在睡眠过程中重新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充,以保证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和学习,睡眠是一个人维持心力、体力、脑力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失眠的人数却在与日俱增,彻夜难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甚至还有不少人因为睡眠总是不好,身心俱疲,直接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2025年3月16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这也是我国第一份客观的、科学的、权威的睡眠数据报告。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其中,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1%,高于男性的45.9%。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睡眠困扰率不同,小学及以下学历睡眠困扰率最高,为66.0%,在睡眠时间方面,不同年龄组人群差别较大,00后(18~24岁年龄组)睡眠时长最高。不同教育水平人群差异也较大,小学及以下学历睡眠时长最短。
青少年睡眠现状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13-17岁睡不够8小时的高达81.2%,6-12岁为32.2%。繁重的课业压力是影响孩子睡眠的首因(67.3%),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等蓝光产品(27.1%),噪音、声、光等睡眠环境占24.8%,家长睡眠习惯占18%。长期睡眠不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严重影响其学习能力、免疫力、生长发育等,甚至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为此,2021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所以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父母如何应对睡眠不足对青少年的影响?
1、多观察了解孩子。孩子会因为紧张、困惑等情绪影响睡眠,父母应多观察了解,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时间,还可以多听音乐、参加运动等。
保持睡眠环境舒适。包括卧室卫生、温度、暗光、屏蔽噪音、舒适的床品等。
睡前不玩手机电脑。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对褪黑激素形成干扰甚于白光,睡前1h应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纸质书籍、听轻音乐或进行冥想。
开启设备的“夜间模式”:许多电子设备都配备了“夜间模式”或“护眼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减少屏幕发出的蓝光。另外使用蓝光阻隔工具,佩戴防蓝光眼镜或在屏幕上贴上防蓝光膜可以有效减少蓝光对眼睛和生物钟的干扰。
培养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即使周末也尽量不要打破这个规律,平时时和周末或节假日的睡眠时间差异不超过1小时。
保持运动每天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尤其在早晨接受光照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