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本应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但如果医院感染防控不到位,就可能变成健康的 “威胁之地”。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筑牢医院感染的安全防线至关重要。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认识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源:感染源可以是患者、医务人员、陪护人员等携带病原体的人,也可以是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病房环境、药品等。比如,一位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他的咳嗽、打喷嚏等行为会释放出大量病原体,成为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源。
2.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又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到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如医务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手部直接接触到患者的感染部位;间接接触则是指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而获得感染,如患者使用了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体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如肺结核、麻疹等疾病可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带有病原体的飞沫(>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者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疾病可通过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医院里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身体抵抗力往往较弱,尤其是那些患有严重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侵入性操作(如手术、插管等)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医院的防控措施
1.加强环境管理:医院要保持病房、手术室、门诊等区域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地面、墙壁、家具等表面要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医疗器械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病房要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2.规范医疗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例如,在进行手术时,手术人员要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使用无菌器械,手术区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铺巾;在进行静脉穿刺、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时,也要确保操作环境和器械的无菌状态,避免病原体侵入患者体内。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避免滥用。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疗程使用,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三、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1.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物后,都要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洗手时要按照 “七步洗手法”,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双手的每个部位,持续至少20秒,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如果没有流动水,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操作风险,医务人员要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气溶胶的操作时,如气管插管、吸痰等,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护服等;在进行一般的医疗护理操作时,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要穿戴规范,确保防护效果。
3.定期健康监测:医院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测量、传染病筛查等。医务人员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暂停工作,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四、患者和家属的注意事项
1.配合医院管理:患者和家属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按照规定的时间探视患者,遵守病房的作息时间,不随意串病房等。在医院内要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患者和家属要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喷溅。如果没有纸巾,可以用手肘内侧遮挡。患者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3.加强自身免疫力:患者在住院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加强营养,适当进行活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家属也要注意自身的健康,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医院。
医院感染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筑牢医院感染的安全防线,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就医环境。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这些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积极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共同守护健康。如果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有任何疑问,不妨咨询专业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家,他们会为你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