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时间 :2025-02-14 作者 :刘朋波 来源:莱州市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谈癌色变”依旧是许多人心中的阴影。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高精尖技术时,不妨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医药学。其中,“治未病”这一核心思想,如同一位深邃的智者,为我们提供了贯穿肿瘤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独特视角和系统性方案。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并非简单地指“治疗还没发生的病”,而是蕴含着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

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防止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在疾病已经发生后,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止其传变、加重或发展成更严重的病症。

瘥后防复:在疾病痊愈或稳定后,调理身体,防止其复发。

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在肿瘤防治中,这一思想的应用尤为重要和贴切。

1.“未病先防”:筑起防癌的第一道屏障

在中医看来,肿瘤并非天外来客,而是机体内部“水土”长期失衡后滋生的“毒草”。古语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的“正气”(即免疫力、修复力与适应力)这支护国之军衰弱时,外界的邪气与内生的“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便会乘虚而入,盘踞日久,最终积而成形。

因此,防癌的最高智慧,在于改善机体内环境这片“土壤”,使其不再适于肿瘤生长。这需要我们将养生智慧融入日常:

养心:情绪是无形的良药。长期压抑、焦虑会致“肝气郁结”,如同指挥系统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为痰瘀互结埋下伏笔。故而,心境的平和豁达,是抵御肿瘤最珍贵的免疫力。

健脾:饮食是后天的基石。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恣食肥甘、贪恋生冷,最易损伤脾胃,滋生痰湿。均衡膳食,清淡有节,便是为生命大厦奠定最坚实的根基。

顺时:睡眠是最好的补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的节律是养护阴阳的根本。长期熬夜无异于透支生命,令正气暗耗。充足的睡眠,是性价比最高的固本之法。

动形:气血是生命的活水。生命在于运动,其要义在于促进气血流通。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以舒缓圆融之姿,调和吐纳之息,能让生命之河活水长流,荡涤百病之瘀。

2.既病防变:与癌共存的智慧博弈

对于已经确诊的肿瘤患者,“治未病”的思想同样贯穿治疗始终。此时的目标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和转移。

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手术、放化疗)在强力杀灭癌细胞(祛邪)的同时,往往也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极度疲劳等。此时,中医药的介入,恰好可以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优势。

减毒增效:在放化疗期间,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消化道反应、保护骨髓功能、提升免疫力。例如,通过健脾和胃的方药改善患者食欲;通过益气养血的方药提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为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西医治疗方案提供了保障。

改善癌状态,稳定病灶:对于一些晚期或不适合强力攻击性治疗的患者,中医药可以调整机体内部的“土壤”环境,使其不再适合肿瘤的生长。通过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控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实现“带瘤生存”,将肿瘤变成一种可以共存的“慢性病”。

3.瘥后防复:行稳致远的康复“最后一公里”

走过惊涛骇浪的治疗期,康复阶段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也是“治未病”思想的最后一环——“瘥后防复”。此时,患者体内虽“癌踪已渺”,但正气大虚,如同经历战火的土地,仍有复燃的风险。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重建家园”。通过长期的中医药调理,补气血、调阴阳,重建人体的“免疫长城”;同时,针对个人体质,清除体内残余的病理因素,铲除复发的“土壤”。更重要的是,将“未病先防”的四大法则内化为终身的生活习惯,实现从“治疗”到“自愈”的升华。

4.结语

“上工治未病”,这不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更是一种主动、全面的健康哲学。在对抗肿瘤的漫漫征途中,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战略地图:它教我们战前修筑壁垒,战时协同作战,战后重建家园。将这千年智慧融入现代肿瘤防治体系,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我们便能在健康的棋局中,执子先行,真正掌握生命的主动权。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