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主播、客服、销售等“嗓音工作者”而言,一副清亮、持久、富有磁性的嗓音无疑是他们最重要的职业“利器”。然而,长期、高强度地使用嗓音,很容易导致声音嘶哑、咽喉不适等问题,影响工作和生活。传统中医在声音的产生、嗓音疾病的防治以及日常养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医视角下的护嗓秘籍。
1.中医如何看待“嗓音”?
中医认为,声音的产生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肺、肾、脾、肝的作用最为关键。
“肺为声音之门”:肺主气,司呼吸。声音的发出,需要充足的肺气鼓动声带振动。若肺气虚弱或肺失宣降,则声音低微、气息不畅。
“肾为声音之根”:肾藏精,主纳气。肾精充沛,则声音洪亮有底气;肾气亏虚,则声音嘶哑、失音。特别是长期用嗓,易耗伤肾阴,导致咽喉干燥。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气血充足,才能濡养咽喉及声带。若脾虚生湿,湿聚成痰,阻碍气机,则声音重浊不清。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愤怒等,易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津液不能上承咽喉,或气郁化火,灼伤津液,均可影响发声。
因此,中医护嗓,并非仅仅针对咽喉局部,而是强调整体调理,平衡脏腑功能。
2.“嗓音工作者”常见的嗓音问题及中医分型
肺气虚弱型:说话费力,声音低怯,稍多言则气短乏力,易感冒。
肺肾阴虚型:声音嘶哑,咽喉干痒、灼痛,口干不欲多饮,午后或劳累后加重,可伴有干咳少痰、手足心热。这是教师、主播最常见的类型。
痰湿困阻型:声音重浊不清,喉中痰多,咯痰不爽,胸闷,口粘。
肝气郁结型:声音时高时低,或突然失声,咽喉有异物感(梅核气),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
3.中医护嗓“秘籍”大公开
(1)食疗有方,滋阴润燥为先
润肺生津之品:
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可生吃、榨汁或与冰糖、川贝同炖。
罗汉果:清肺利咽、化痰止咳。用一个罗汉果敲碎,开水冲泡代茶饮。
胖大海:清热润肺、利咽开音。用2-3枚开水泡服,但不宜长期过量,脾胃虚寒者慎用。
麦冬、沙参、玉竹:均是养阴生津的良药,可适量泡水或煲汤。例如“沙参麦冬汤”。
避免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煎炸、过冷过热的食物,少喝浓茶、咖啡,戒烟限酒,以免刺激咽喉黏膜,加重不适。
少食甜腻、生痰之物:如甜点、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痰。
(2)巧用穴位,通经活络利咽
廉泉穴:位于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适中,可利咽开音。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可宣通肺气、利咽喉。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第二掌骨中点。按揉此穴能清利头目、通络止痛,对咽喉肿痛有效。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属肾经,能滋肾阴、利咽喉,对阴虚咽干尤佳。
按摩方法:每个穴位按揉2-3分钟,每日1-2次,以感觉酸胀为度。
(3)生活调摄,固护正气为本
科学用嗓:
控制音量和时长: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喊叫。课间或直播间隙,让嗓子充分休息。
正确发声:学习腹式呼吸法,用气息支撑发声,而非仅靠喉咙。
及时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保持咽喉湿润。
保证充足睡眠:熬夜耗伤阴津,影响声音恢复。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改善工作环境:避免粉尘、烟雾刺激,保持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固护肺气。
(4)中药调理,辨证施治
若嗓音问题持续不解或较严重,建议及时就医。中医师会根据具体证型,运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调理。例如:
肺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肺肾阴虚者,可用百合固金汤或养阴清肺汤加减。
痰湿困阻者,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肝气郁结者,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如金嗓开音丸、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等,需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4.结语
嗓音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财富,对于“嗓音工作者”更是事业的基石。希望以上中医护嗓秘籍能助您更好地呵护自己的“金嗓子”,让美妙的声音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