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从血液中寻找线索——D-二聚体在临床的应用

时间 :2024-10-18 作者 :蔡利 来源: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东虹检验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D-二聚体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一项“小指标”的“大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血液检查已经成为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你可能听说过血常规、肝功能、血糖等常见项目,但你是否了解过一个叫“D-二聚体”的指标?虽然它听起来略显陌生,但在判断某些严重疾病的风险方面,它却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D-二聚体是什么,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以及它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一、什么是D-二聚体?

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血液中存在的小分子产物,是血栓在体内溶解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更好理解它的来源,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人体内的凝血与溶栓系统

当人体受伤或者出血时,凝血机制会启动,血液中会形成血栓,防止出血过多。而当伤口愈合后,这些不再需要的血栓就会被身体逐渐“清除”掉,也就是发生了“溶栓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血块中的纤维蛋白降解,就会产生一些降解产物,其中之一就是D-二聚体。

换句话说: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并被溶解后留下的“证据”

二、D-二聚体检查的原理

D-二聚体检查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血样分析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当体内发生血栓并被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就会上升。因此,通过检测这个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可能存在异常的血栓形成。

目前常用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乳凝集法等。它们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已经在急诊、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被广泛应用。

三、D-二聚体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

1.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D-二聚体检查最常用的临床场景之一。

       深静脉血栓(DVT:通常发生在下肢,会导致腿部肿胀、疼痛,严重时可能脱落形成肺栓塞。

肺栓塞(PE:指血栓进入肺动脉,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甚至休克。

在急诊中,若一位患者出现腿肿、胸闷等症状,医生可能首先安排D-二聚体检测。如果D-二聚体水平正常(尤其是年轻患者),可以基本排除血栓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CT检查、造影等侵入性操作。

2.辅助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凝血障碍,常见于感染、创伤、肿瘤等危重病中。它的特点是凝血系统广泛激活,导致小血栓广泛形成,继而引起出血倾向。

D-二聚体在DIC中显著升高,是评估DIC活动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常与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联合使用。

3.监测抗凝治疗效果

对于已确诊的血栓性疾病患者(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D-二聚体还可以用来动态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提示血栓正在被清除,治疗有效;若下降缓慢或反复升高,则可能意味着血栓仍在活动,甚至有复发风险。

四、D-二聚体升高≠一定有血栓

很多人看到D-二聚体升高后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是否患了血栓。但是,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体内有血栓,它的特异性较低

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引起D-二聚体升高:

  •        手术、创伤:身体组织破坏后会激活凝血系统;

  • 妊娠和分娩:孕妇本身就是一种高凝状态;

  • 感染与炎症:如肺炎、败血症等;

  • 肿瘤: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功能紊乱;

  • 肝肾功能异常:代谢与清除能力减弱;

  • 老年人D-二聚体随年龄自然升高。

因此,D-二聚体更适合作为一种“排除工具”,当它正常时,可帮助排除血栓;但当它升高时,不能单靠这个结果就下定论,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进一步判断。

五、如何正确看待D-二聚体结果?

D-二聚体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检测工具,但也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

  1. 不要自己吓自己

    如果你体检中D-二聚体略微升高,不要立刻恐慌,可以请专业医生结合病史、症状、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 听从医生建议,规范就诊
    对于有血栓风险的人群(如孕妇、长期卧床者、肿瘤患者等),可以定期监测D-二聚体,及时发现异常。

  3. 高危人群需警惕血栓症状
    如果出现单侧腿肿、疼痛、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血栓风险。

D-二聚体虽小,却在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急诊、重症医学、血栓性疾病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危险,优化检查路径,提升治疗效率。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