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呼吸道——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命线”
重症肺炎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常见危重症。患者因肺部炎症渗出、痰液堵塞,常出现严重缺氧和呼吸困难。此时,**呼吸道管理**如同守护“生命线”,直接决定治疗成败。护士作为一线护理者,需掌握精准的护理技术,从气道湿化、排痰、氧疗到并发症预防,每一步都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
本文从临床实践出发,详解护士在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七大核心任务,涵盖操作要点、风险预警及家属配合指南,为护理工作提供实用参考。
一、气道湿化:让痰液不再“干涸”
1. 为什么湿化至关重要?
重症肺炎患者痰液黏稠,易形成痰栓堵塞气道。湿化可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防止肺不张和缺氧加重。
2. 湿化方法
- 雾化吸入:使用生理盐水+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
- 主动加温湿化: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呼吸机湿化罐调节气体湿度(温度37℃,湿度100%)。
- 静脉补液: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2000-2500ml(心肾功能允许时),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 环境湿度控制:病房湿度维持在50%-60%,使用加湿器或地面洒水。
注意事项:湿化温度过高(>40℃)可能烫伤气道;湿化不足则痰液黏稠,需根据痰液性状调整方案。
二、有效吸痰:清除“生命通道”的堵塞物
1. 吸痰指征
- 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或呼吸音减弱。
- 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SpO₂下降>5%)。
- 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力升高。
2. 吸痰操作规范
- 准备:戴无菌手套,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直径≤气管导管内径的1/2)。
- 体位:清醒患者取半卧位,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
- 吸痰技巧:
- 插入吸痰管时关闭负压,避免损伤黏膜。
- 遇阻力时后退1cm,再打开负压,边旋转边退出,单次吸引<15秒。
- 先吸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腔分泌物。
- 吸痰后处理:高流量吸氧2分钟,观察SpO₂是否回升。
禁忌:颅内高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需谨慎操作。
三、体位管理:用姿势改善通气
1. 清醒患者:
- 斜坡卧:(床头抬高30°-45°):减少腹腔脏器对膈肌压迫,改善通气。
- 交替侧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促进痰液引流。
2. 机械通气患者:
- 俯卧位通气:每日12-16小时,改善背侧肺泡通气,但需密切监测导管位置和皮肤压疮。
3. 辅助排痰:
- 叩击拍背:手掌屈曲呈杯状,由下至上、由外向内叩击背部,每侧3-5分钟。
- 振动排痰:适用于无法耐受手动叩击的虚弱患者。
四、氧疗监测:精准给氧,避免“过犹不及”
1. 给氧方式选择
- 鼻导管:适用于轻度缺氧(氧流量≤5L/min)。
- 面罩给氧:中重度缺氧(氧流量6-10L/min)。
- 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提供精确氧浓度和温湿化气体。
2. 监测要点
- 目标SpO₂:普通患者94%-98%,COPD患者88%-92%。
- 氧中毒预防:避免长时间吸入氧浓度>60%。
- 血气分析:定期检测PaO₂、PaCO₂,调整氧疗方案。
五、用药护理:细节决定疗效
1. 抗生素使用
- 严格按时给药(如每8小时一次),维持血药浓度。
- 观察过敏反应(皮疹、呼吸困难)及伪膜性肠炎(腹泻)等副作用。
2. 祛痰药物
- 口服氨溴索需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
- 雾化吸入药物后协助拍背排痰,避免药物残留。
3. 支气管扩张剂
- 沙丁胺醇雾化后可能引起心悸,需监测心率。
六、并发症预防:警惕三大“沉默杀手”
1. 呼吸衰竭
- 预警信号:呼吸频率>30次/分、SpO₂持续<90%、意识模糊。
- 处理: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
2. 肺不张
- 预防:鼓励清醒患者深呼吸、吹气球;机械通气患者定期膨肺。
七、家属配合:成为护理的“第二双手”
. 教育内容
- 学会观察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发绀提示缺氧)。
- 掌握翻身拍背技巧,协助患者排痰。
- 保持病房清洁,每日通风2次,避免探视者过多。
结语:细节守护生命,专业铸就安全
重症肺炎的呼吸道管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护士需像“精密的工程师”一样,通过湿化、吸痰、体位调整等细节操作,维护气道的通畅;同时像“敏锐的侦察兵”一样,及时发现并发症征兆。只有将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结合,才能为患者赢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