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性传播疾病的防控:从知识普及到行为干预

时间 :2025-02-07 作者 :吴元桢 来源: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每天约有100万人感染性传播疾病,其中约50%以上的新增病例为15-24岁的青少年。这些疾病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还可能引发不孕、癌症、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等严重后果。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禁忌、知识普及不足以及防控措施执行不力,许多感染者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本文将从疾病种类、传播途径和安全性行为三方面,系统解析性传播疾病的防控策略。

 

一、性传播疾病的种类与危害

性传播疾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类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涵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以下是几种常见的STDs及其危害:  

1. HIV/AIDS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若不治疗可发展为艾滋病(AIDS),导致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现状:全球约有3800万人携带HIV,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情,但无法彻底治愈。  

2. 梅毒 病原体:梅毒螺旋体。危害:早期表现为皮肤溃疡,晚期可累及心脏、大脑和骨骼,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现状:近年全球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2022年报告病例超50万例。  

3.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病原体:HPV病毒。危害:高危型HPV可引发宫颈癌、肛门癌等,低危型导致生殖器疣。现状:约80%有性行为者一生中会感染HPV,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  

4. 淋病与衣原体感染 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淋病)、沙眼衣原体(衣原体感染)。危害:引发尿道炎、盆腔炎,导致不孕不育。淋病菌株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5. 生殖器疱疹 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HSV-2)。危害:反复发作的疼痛性水疱,增加HIV感染风险。  

 

关键提:许多STDs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如衣原体感染),易被忽视,定期筛查至关重要。

 

二、传播途径:打破误区,科学认知

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与行为模式直接相关,但公众对传播途径仍存在诸多误解:  

 

1. 核心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口交,黏膜接触是主要感染方式。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HIV、乙肝)、输入污染血液。母婴传播:孕期、分娩或哺乳期传播(如HIV、梅毒)。  

2.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只有高危人群(如性工作者)会感染STDs。”真相:任何有性行为者均可能感染,多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风险因素。  

误区二:“接吻、共用马桶或餐具会传播STDs。”真相:除HSV-1(口腔疱疹)可能通过接吻传播外,绝大多数STDs无法通过日常接触感染。  

误区三:“使用避孕药或体外射精可预防STDs。”真相:只有物理屏障(如避孕套)能降低感染风险,药物避孕仅能避免怀孕。  

 

三、安全性行为:从“知”到“行”的关键跨越

识普及是防控STDs的第一步,但最终目标是促进行为改变。以下是三类核心防控策略:  

1. 正确使用避孕套 有效性:坚持使用乳胶避孕套可降低HIV传播风险80%以上,减少HPV、淋病等感染概率。使用要点:全程使用(从性行为开始到结束);避免重复使用或与油性润滑剂(如凡士林)共用;选择合适尺寸,储存时避开高温。  

2. 定期筛查与早期治疗 推荐人群性活跃者每年至少一次筛查;多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每3-6个月筛查。检测手段:血液检测(HIV、梅毒)、尿液/拭子检测(衣原体、淋病)、宫颈涂片(HPV)。治疗原则:细菌性STDs(如淋病、梅毒)可治愈,病毒性STDs(如HIVHSV)需长期管理。  

3. 预防性医疗手段 HPV疫苗:9-45岁人群均可接种,预防宫颈癌和生殖器疣,有效率超90%。  

HIV暴露前预防(PrEP):高风险人群每日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HIV感染风险92%。包皮环切术:可降低男性HIV感染风险60%。  

 

结语

性传播疾病的防控是一场需要科学知识与实际行动并重的持久战。从了解疾病本质到坚持安全性行为,从定期筛查到消除社会偏见,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个人与社会的健康福祉。正如WHO所呼吁:“终结STDs流行,需要将预防服务送到每个人手中。”唯有打破沉默、积极行动,才能构筑起抵御疾病的坚实防线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