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节奏使得精神疾病、心理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种疾病,精神疾病、心理健康像无形的杀手在社会生活中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但人们对其存在诸多误区,甚至存在着一种歧视与偏见,今带大家走进神秘的精神世界,让神秘的精神疾病彻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揭开神秘面纱: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定义
精神疾病泛指一组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精神或心因性、躯体性疾病,包括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不单纯是人们的一般不良情绪或品性的表现,它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复杂的身心病理过程,如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心理创伤、社会环境等都可以导致精神心理疾病。而心理障碍是个更大的概念,它包括任何一种心理功能的异常,既有精神疾病,也有比精神心理疾病轻程度且还不能肯定为疾病的,但又对人们的心理功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情况。
二、成因的迷宫: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发病机制
精神障碍与心理疾病病因是错综复杂的,它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及家庭因素影响、环境因素、童年的早期创伤史、包括父母感情的破裂、父母的虐待等都可能造成心理发展缺陷,在今后成为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间竞争压力过大、人际竞争压力大导致的持续生活紧张等;生物化学因素,精神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是脑功能。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是构成精神疾病的生理学基础,其中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正常精神活动的影响。
三、症状的迷雾:多样表现与隐蔽性
各类精神疾病以及心理行为障碍的症状表现千差万别,且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产生幻觉妄想、思维破裂等症状,与他人失去联系,常在意识中游走于自己主观世界中,不能正常生活,与人交往等;抑郁症患者产生自评低、无意义感、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此类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或被误解为一时性的不良情绪问题;而焦虑症患者则会存在对事物或病情过度担忧与紧张,伴随有不安、气紧、心慌等躯体症状,此类症状极易被误解为一般焦虑反应。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存在差异。
四、治疗的曙光:综合手段助力康复
精神障碍治疗多采用多种手段联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干预等。其中药物治疗可改善和调节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症状,但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帮助患者认识自身错误、改善言行的心理治疗和在社会支持系统下帮助患者缓解精神障碍影响;心理障碍的应对,更多倾向以预防和干预为主。改善自身生活条件,释放和减轻压力,提升心理素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心理障碍发生。及早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等专业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障碍恶化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预防,应从生活的整体角度出发。首先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作息正常、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有助于实现身体和心理的良性发展;其次,要学会怎样应对压力的干预,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培养兴趣爱好等。以上均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对于已存在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社会应予以重视,应给予患者相应的康复服务和条件,如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