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基本体征的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而长期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能力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下降,发病风险增加,故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T2DM具有慢性病、治疗时间长等特点,如不及时治疗,持续发展可累及全身器官,引发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危及患者生命。
2 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包括哪些?
T2DM临床典型症状包括多尿、口渴、饥饿感增加、疲劳、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等。①由于血糖升高,肾脏在过滤血液时,会有更多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同时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多尿。同时身体因水分丢失而感到口渴,进而大量饮水。②身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就会消耗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来补充能量,使人容易感到饥饿,体重也会减轻,还会出现疲劳无力的症状。③此外,高血糖会影响眼睛晶状体和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视力模糊。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伤口愈合缓慢的情况,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且影响了身体的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还有些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这是由于血糖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以及局部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2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1)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如肌肉、肝脏、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降低。这就好比细胞的“大门”对胰岛素的“钥匙”变得不那么敏感,导致葡萄糖难以进入细胞被利用,从而在血液中积累,引起血糖升高。(2)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长期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会增加β细胞的工作负荷,最终导致β细胞凋亡或功能衰退,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的需求。就像工厂生产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无法提供足够的产品来调节血糖。(3)遗传因素:遗传在T2DM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T2DM,那么个体患该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T2DM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异,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作用以及糖代谢的调节。(4)环境因素:①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饮料等,会导致体重增加,导致血糖波动和胰岛素需求激增,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②体力活动不足: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T2DM的重要危险因素。③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会导致脂肪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引发胰岛素抵抗。(5)其他因素: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能力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下降,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患T2DM。②疾病和药物:某些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会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导致血糖升高。长期使用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也可能诱发T2DM。③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分泌失衡,从而影响血糖的调节,增加T2DM发病风险。④种族差异:非洲裔、亚裔、西班牙裔人群的患病风险更高,可能与基因和代谢特点有关。
3 从饮食着手:2 型糖尿病管理的长效控糖策略?
3.1 常规饮食教育:
开展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健康教育,如通过微信平台交流、分享教育视频、PPT,医护人员每周在微信群为患者解答疑惑;定期组织健康讲座,邀请专家为患者讲解饮食管理对控糖的作用、患者日常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等。
3.2 饮食干预:
(1)控制热量摄入与低GI选择:①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根据体重、年龄、身高、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计算,避免过量。如一位体重70kg、轻体力活动的成年T2DM患者,若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25- 30千卡热量,那么一天的热量需求约1750-2100千卡,荐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全谷物,替代精制米面,避免高GI食物如糯米、白粥等,因其糊化程度高,易导致餐后血糖飙升。②合理分配三餐:定时定量进食,规律饮食,将每日总热量分配为3次正餐+2次加餐,每餐碳水摄入均衡,减少单次餐后血糖波动。加餐可选择15克左右的坚果或无糖酸奶。
(2)均衡营养搭配:①选择高纤维主食:用全谷物、杂豆类、薯类等替代部分精细米面,如早餐吃燕麦粥,午餐或晚餐用红薯、玉米搭配米饭。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吸收,利于血糖控制,推荐每日摄入35g以上膳食纤维。②保证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肾功能正常者每日蛋白质供能比建议15%-20%,优选鱼类、蛋类及豆制品,减少红肉摄,伴有肾功能损害者需遵医嘱调整。③增加蔬果摄入:多吃含糖量低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保证每天摄入500g左右。水果可选苹果、柚子、草莓等,每天200- 300g,在两餐之间食用。
(3)限制脂肪和糖的摄入:①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油、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适当食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每日烹调用油25- 30克。②避免高糖食物:少吃糖果、糕点、甜饮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及蜂蜜、糖浆等。
(4)养成良好饮食习惯:①“先菜后肉再主食”原则,每餐先摄入200克绿叶蔬菜,再吃优质蛋白,最后食用主食。此顺序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达28%。②细嚼慢咽:延长进食时间,有助于更好地感受饱腹感,避免进食过量,还可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利于消化吸收,对血糖稳定有益。③清淡饮食:少用高盐、高油的烹饪方式,如油炸、油煎,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等方式,减少盐和油的摄入。④定时定量与早餐重要性:早餐需富含蛋白质(如鸡蛋、无糖豆浆),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导致代谢紊乱。晚餐建议18点前完成,以蔬菜为主。
(5)其他辅助策略:①水分与微量营养素补充:每日饮水至少800-1000毫升,促进葡萄糖代谢。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需注意补充维生素B12;适量补充铬、镁等微量元素,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②避免高糖高脂与加工食品:严格限制油炸食品、含糖饮料及膨化零食,减少反式脂肪和隐形糖的摄入。
(6)综合生活方式协同:①运动配合:餐后90分钟进行20分钟快走,相当于半片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②睡眠与压力管理: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深睡眠不足会升高晨起空腹血糖;通过冥想、瑜伽缓解压力,降低应激性高血糖。
总结
长效控糖需结合个体化饮食方案,核心在于优化碳水化合物质量、强化膳食纤维、合理分配营养素,并协同运动与作息管理。早期患者通过严格饮食干预甚至可能实现药物减量或停药。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谱,动态调整饮食策略,以实现T2DM患者血糖的长期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