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人与动物都可能感染。该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为100%。但好消息是:狂犬病完全可以预防。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及时处理和规范预防。
1.认识狂犬病
病原体:狂犬病病毒,一种攻击神经系统的病毒。
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病毒的动物。狗是全球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猫、蝙蝠、狐狸、狼、浣熊、鼬獾等。注意:外观健康的动物也可能带毒。
传播途径:
主要:被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导致皮肤破损。
次要:病毒通过动物唾液污染黏膜(眼、口、鼻)或未愈合的伤口。被动物舔舐破损皮肤同样危险。
罕见:吸入含病毒气溶胶或器官移植。
潜伏期:通常1-3个月,短则数天,长可达一年以上。
临床表现:初期类似感冒,伤口处异常感。随后出现恐水、怕风、怕光、流涎、烦躁等典型症状,最终瘫痪,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发病后几乎无法治愈。
2.第一时间:暴露后的伤口处理
一旦发生疑似狂犬病暴露,立即、正确的伤口处理是第一道防线!
彻底冲洗:立即!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和有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伤口和搔抓处,持续至少15分钟。
规范消毒:冲洗后,用稀碘伏或合格的季铵盐类等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消毒伤口。不建议用酒精消毒伤口内部。
关于伤口缝合与包扎:原则上伤口不缝合、不包扎,保持开放。但若伤口较大、较深或位于面部严重影响功能/外观,需由医生判断:在确保彻底清创消毒、并已在伤口周围足量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RIG)后,可考虑进行缝合,但需保证引流通畅(如松散缝合或放置引流条)。轻微伤口可用透气敷料覆盖。
立即就医:完成初步处理后,必须尽快前往当地指定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
3.专业评估与处置:暴露后预防(PEP)
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
暴露分级与处置:
I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处理:清洗即可,无需特殊医学处置。
II级暴露:裸露皮肤被轻咬,或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处理:①彻底伤口处理+②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特别注意:若II级暴露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或伤口在头面部且不能确定动物健康状况时,按III级处理。
III级暴露:符合以下任一情况:a.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出血);b.破损皮肤被舔舐;c.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d.直接接触蝙蝠。处理:①彻底伤口处理+②立即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RIG)+③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同时评估破伤风风险:动物致伤也可能导致破伤风。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和您的免疫史评估,决定是否需要同时进行破伤风预防(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和免疫球蛋白)。注意: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相关制剂必须在身体不同部位注射。
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RIG):即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体,提供即时保护。应尽早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狂犬病疫苗:刺激身体产生持久抗体。必须严格按程序全程、按时接种。接种期间遵医嘱,避免过度劳累、饮酒等。
4.常见误区澄清
“健康”动物不传毒?错!动物发病前几天唾液就可能带毒。
“十日观察法”可代替立即处置?不完全对!此法仅适用于家养犬、猫,且绝不能延迟伤口处理和首针疫苗接种。应边处置边观察。动物10天健康,后续疫苗可停止。在高风险区,即使观察,也建议完成全程PEP。
只有狗咬才危险?错!猫、蝙蝠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都可能传播。
5.结语
狂犬病虽致命,但预防有效。请牢记:
管好家养动物:定期为犬猫接种疫苗。
避免不必要接触:远离流浪和行为异常动物。
暴露后关键三步:立即彻底清洗消毒伤口→尽快就医评估(同时考虑狂犬病和破伤风风险)→规范全程接种疫苗及必要的RIG。
科学防范,及时处置,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