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肿瘤标志物的高低是否意味着一定有癌症?

时间 :2025-01-31 作者 :马琳 来源: 菏泽市立医院 检验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CEA偏高”“CA125轻度升高”,再加上旁边“肿瘤标志物”几个字,很多人顿时心慌意乱,仿佛看到了一张“癌症预告单”。有些人一夜未眠,有些人一头扎进了网络搜索“肿瘤标志物高就等于癌症吗”,甚至有人直接跑到医院要求做全身检查。肿瘤标志物,并不是一把“判刑锤”,它更像一个模糊的信号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紧张,而是正确理解它发出的“身体提醒”。

肿瘤标志物,是指那些在肿瘤患者体内升高的某些物质,可以存在于血液、尿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中。它们就像人体中的“化学信使”,当身体某些细胞发生变化,尤其是肿瘤细胞出现时,这些信使的浓度可能会变化,因此它们常被用于肿瘤的辅助筛查、判断病情发展,甚至评估治疗效果。但我们要知道,一个健康人的体内也可能会检测到这些标志物,尤其是在出现炎症、感染、良性肿瘤,甚至感冒、疲劳的时候,它们的数值都有可能轻微升高。

以人们比较熟悉的几个肿瘤标志物为例:CEA(癌胚抗原)常被用于辅助判断结直肠癌、肺癌等,但吸烟者、慢性胃炎或肝病患者也可能出现升高;CA125被很多女性误以为“只要升高就代表卵巢癌”,但其实它在经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良性疾病中也常常会有波动;而AFP(甲胎蛋白)虽然是肝癌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但在慢性乙肝、肝硬化甚至某些妊娠期也会升高。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既可能是肿瘤引起的,也可能是多种非肿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换句话说,它不是“癌症报警器”,而更像是一个模糊的体征指标。就像车上的油灯突然亮了,不一定就是发动机出了大问题,也可能只是油盖没盖好。医生判断肿瘤的存在,需要结合多方面信息,比如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等)、病理学结果、临床症状等,肿瘤标志物只是其中的一个拼图,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更重要的是,很多肿瘤在早期并不会导致标志物显著升高,而一些标志物在某些良性疾病中却升得很高。比如,有的早期乳腺癌患者CA15-3完全正常,而有的乳腺增生患者却偏高;又如,早期肝癌患者AFP正常,而慢性肝病者却轻度升高多年。因此,“肿瘤标志物正常并不排除癌症,升高也不等于就是癌症”——这是一句医学界广为认可的原则。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查肿瘤标志物?答案是:它的价值在于“辅助”与“动态观察”。如果一个人有家族癌症史、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或者出现了某些可疑症状时,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一个初步筛查手段,用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而对于已经确诊肿瘤的患者,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随访指标,用来监测治疗效果或是否复发。这时,标志物的“升与降”就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体检中偶尔某项肿瘤标志物轻微升高,不必立刻陷入“恐癌”情绪。首先要回顾近期是否有感染、慢性疾病波动、女性是否在经期、是否熬夜、是否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其次,应将检查结果交给医生解读,而不是自己对着报告单胡乱联想。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是“标志物焦虑”。在网络上,有不少人因为一项肿瘤标志物轻度偏高,反复检查、频繁求医,甚至进行过度医疗,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其实,健康是一件需要长期维护的事情,比如不运动、不良饮食、情绪紧张、睡眠不足等,才是真正悄悄影响身体的“隐形杀手”。

我们提倡理性看待体检报告,科学理解医学信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手段,但也需要我们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态。对于年轻人而言,别等数值异常了才开始关注健康;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不要因为一个数字就否定了整个身体。每一个指标,都只是身体这台“机器”中的一个螺丝,它的紧或松,并不代表全部出了问题。

总之,肿瘤标志物是一种有用的“提示灯”,但它不是“判决书”。我们要做的是:理性看待每一个数据,不放过真正的健康信号,也不被偶然的波动吓倒。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越是容易获取的健康数据,越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判断,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