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近视防控要点早知道

时间 :2025-01-31 作者 :高然 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近年来,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26亿人患有近视,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半数人口可能受到近视困扰。在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更是高居世界首位,小学生近视率超过35%,高中生近视率接近80%。近视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高度近视相关的眼底病变,甚至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近视的防控刻不容缓。本文将系统梳理近视的成因、防控策略及科学方法,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护眼观念。

一、近视的病因:遗传与环境的双重影响

近视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父母双方均为近视者,子女近视风险显著增加。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度)的遗传倾向更为明显。

2.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不良用眼习惯、缺乏户外活动、光照不足等是近视的主要诱因。

3.生物机制:眼轴长度异常增长是近视的核心病理改变。

二、近视防控的核心策略

1.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自然光照的“免费护眼药”

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显著降低儿童近视风险。其原理包括—光照强度:户外自然光照强度是室内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强光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视野广度:远距离视野可放松睫状肌,缓解调节痉挛。动态用眼:户外活动时眼睛需频繁切换远近焦点,促进眼部肌肉灵活调节。

建议:学龄儿童每天至少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可分次进行。家长可鼓励孩子步行上下学、课间远眺或参与球类运动。

2.科学用眼:遵循“20-20-20”法则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的重要诱因。电子屏幕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至少20秒。读写姿势: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眼睛距书本一尺,胸距桌边一拳,手指距笔尖一寸)。光照调节:阅读时环境光照应均匀柔和,避免屏幕反光或昏暗环境用眼。

误区纠正:

“护眼灯”并非万能,关键在于合理用眼时长和姿势。

电子设备的“护眼模式”仅减少蓝光,无法抵消长时间用眼的危害。

3.医学干预手段:个性化防控方案

对于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需结合医学手段进行干预:

角膜塑形镜(OK镜):夜间佩戴的高透氧硬性隐形眼镜,通过暂时重塑角膜形态,白天可暂时获得清晰视力,同时延缓眼轴增长,防控效率约40%-60%。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阿托品可抑制眼轴增长,降低近视发展的速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离焦框架眼镜:镜片设计特殊光学区,形成周边视网膜离焦信号,控制眼轴增长。

**注意事项**:

所有医学干预需经专业眼科检查后个性化选择。定期复查(每3-6个月)监测眼轴、屈光度及角膜健康。

4.饮食:容易被忽视的基础因素

均衡营养:建议儿童少食巧克力、糖果等甜食,注重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

三、高度近视的警示:防胜于治

近视度数≥600度即为高度近视,其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1.视网膜脱离:眼轴过长导致视网膜变薄、变性、裂孔等。2.黄斑病变:中心视力丧失,难以通过眼镜矫正。3.青光眼:结构的异常,眼压升高的风险明显增加。

**防控建议**:

高度近视者每年需进行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及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避免剧烈运动(如跳水、蹦极),减少眼部外伤风险。

四、家长与学校的责任:构建护眼生态圈

1.家庭层面: 限制儿童使用电子屏幕时间(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1小时)。 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建议每6个月一次)。

2.学校层面:保证每天校内户外活动时间≥1小时。调整课桌椅高度,定期轮换座位。

3.社会支持:加强眼健康科普教育,破除“戴镜加深近视”等误区。

近视防控是一场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增加户外活动、科学用眼、医学干预及社会支持,我们相信可以显著降低近视的发展速度。保护视力,从今天开始;清晰视界,需终身守护。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明亮的双眼,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