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耳朵嗡嗡响,是小事还是大病征兆?——耳鼻喉科医生详解“耳鸣”

时间 :2025-01-31 作者 :喻洁明 来源: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夜深人静,当世界归于沉寂,您的耳畔是否仍萦绕着“嗡嗡”、“嘶嘶”或是“蝉鸣”般的恼人声响?这挥之不去的“不速之客”,便是我们常说的“耳鸣”。它时常被误解为无关痛痒的小毛病,忍一忍便罢;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潜藏着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那么,这恼人的耳鸣,究竟是无伤大雅的“小插曲”,还是潜藏隐患的“大病征兆”?

1.探秘耳鸣:它究竟从何而来?

医学上,耳鸣被定义为在缺乏相应外部声源或电刺激时,患者主观感知到的耳内或颅内声音,简而言之,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听觉体验。这些声音形态各异,或为单调的嗡嗡声、铃声、哨声,或为复杂的蝉鸣、风声乃至机器轰鸣,其出现可为单侧或双侧,持续不断或间歇发作,音量亦有高低之别。耳鸣的产生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朗。它并非一种孤立的疾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症状,其根源可能潜藏于听觉传导通路的任何一环——从外耳、中耳、内耳的结构,到听神经的传导,乃至大脑听觉中枢的处理,任何环节的微小异常都可能触发这恼人的声响。

2.耳鸣的“双面性”:寻常烦恼与重疾警示

耳鸣成因多样。部分确属良性,如生理性耳鸣、耵聍(耳屎)栓塞、轻度中耳炎、短暂强噪声暴露,以及压力、疲劳或某些药物影响,这些多在诱因消除后缓解。

然而,耳鸣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需高度警惕。例如,伴随听力骤降的突发性耳聋;进行性单侧耳鸣、听力下降可能提示听神经瘤;阵发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与耳鸣相关的梅尼埃病;若伴有鼻塞、涕血等,需警惕鼻咽癌。此外,心脑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等全身性问题亦可引发耳鸣,尤其是搏动性耳鸣时。

3.耳鸣来袭,何时应叩响医生的门?

那么,何种情况应及时就医?凡新发、单侧、持续困扰生活,或伴有听力下降、眩晕、耳痛、搏动感及其他神经症状的耳鸣,均应尽早求医。有相关病史或用药史者更需留意。

4.耳鸣的应对之道:治疗与习服并重

耳鸣的治疗策略,其核心在于精准定位并尽可能消除病因。例如,通过清除耵聍、有效控制中耳炎、停用可疑的耳毒性药物、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或是积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部分患者的耳鸣能够得到显著缓解乃至消失。然而,对于那些病因不明或难以根除的慢性耳鸣,目前尚无立竿见影的“特效药”。此时,治疗的重心便转向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帮助患者逐步适应并最终在意识层面“忽略”耳鸣的存在。为此,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性的应对方案:声音治疗(或称掩蔽治疗)利用白噪音、轻音乐或特制的耳鸣掩蔽器等外部声音,来部分或完全遮蔽恼人的耳鸣声,从而降低其对患者的干扰;习服疗法(如TRT)则通过专业的咨询指导与声音治疗的有机结合,引导患者对耳鸣产生适应与习惯,逐步消解其负面情绪;心理疏导与认知行为治疗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患者建立对耳鸣的科学认知,有效缓解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境。在医生指导下,某些改善内耳微循环、提供神经营养或调节情绪的药物,也可能对部分患者的症状改善有所助益。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同时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患者,佩戴合适的助听器不仅能提升听觉能力,更能通过放大环境声响,间接达到掩蔽耳鸣的效果。

5.日常守护:预防与减轻之道

日常生活中,通过避免噪声、慎用耳毒性药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管理情绪、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相关全身疾病,可有效预防或减轻耳鸣。

6.结语

总而言之,耳鸣虽为常见症状,却绝非可以等闲视之的小事。它更像是身体巧妙发出的一枚信号弹,提醒我们密切关注听觉系统乃至整体的健康状况。当您的耳朵不幸开始“自行歌唱”时,不必陷入过度恐慌,但也切莫掉以轻心,认为其无关紧要。最明智的做法是,及时寻求专业耳鼻喉科医生的援手,通过科学的检查深究其根源,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应对策略。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守护好自己珍贵的“听力世界”,使其重归往日的宁静与和谐。请牢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始终是成功处理耳鸣问题的黄金法则。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