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内部,骨骼如同精密的建筑框架,支撑我们的身体,赋予行动的力量。但是骨质疏松作为一种悄无声息的疾病,威胁着骨骼健康,当骨质疏松来临时,逐渐侵蚀骨骼健康,让其变得如同“瑞士奶酪”一般千疮百孔,这就是骨质疏松症。
1.骨质疏松发病原因
1.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骨代谢逐渐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不断流失。从30岁左右开始,骨质就逐渐走下坡路。50岁之后,女性每年流失的骨量大约为3%~5%左右,男性每年流失骨量大约为1%~2%,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显著提升。
1.2激素水平变化
对女性而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此时骨形成不能相应增加,从而导致骨量快速丢失。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让女性在绝经后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1.3营养因素
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部分,维生素D则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如果日常摄入钙不足,如奶制品、豆制品和海产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比较少,加上维生素D的缺乏,进而出现钙吸收障碍现象,直接影响骨骼的正常功能,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同时长期过量饮酒、喝咖啡加上碳酸饮料等,也会干扰钙的吸收和代谢,对骨骼健康造成损害。
1.4生活方式
缺少运动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运动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适当的运动可促进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长期久坐不动,骨骼缺乏对应的刺激,导致骨量减少。同时吸烟也会影响骨代谢相关激素的分泌,降低骨密度,同时抑制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导致骨量流失。
1.5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骨质疏松具备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特点,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患者,个体患者骨质疏松的风险会相对增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者多态性可能会影响骨代谢的调节,导致骨量的积累和维持出现异常。
2.骨质疏松预防对策
2.1调整饮食
均衡饮食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首先需保证充足的钙摄入,每日摄入800~1200mg的钙,可通过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制品、鱼虾以及坚果类等。同时还可补充维生素D,可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如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另外,还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K和镁等营养素,对骨骼健康益处多多。
2.2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增加骨骼的强度和密度,减少骨量流失。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和太极拳等,也可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肌肉力量,对骨骼起到一定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运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受伤。
2.3改变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同时还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激素的正常分泌,对骨骼健康有一定的益处。还需注意预防跌倒,家中地面保持干净和整洁,避免堆放杂物,卫生间安装扶手,夜间起床时确保充足的照明,避免因跌倒导致骨折。
2.4用药干预
对已经确诊是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规范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常用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以及活性代谢产物、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以降低骨折风险。药物治疗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基础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需提高对其认知度,重视骨骼健康。从生活点滴入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让骨头变成“瑞士奶酪”,从而拥有健康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