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0°时迎来谷雨。这一节气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意味着降雨量增多,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在中医养生学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贯穿始终。中医经典《灵枢》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谷雨时节处于节气交替之际,外界自然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体,因此,人们同样需要做出调整,让机体顺应自然,合理养生,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谷雨养生一:祛湿健脾,谷雨养生饮食要注意
在饮食调摄上,《黄帝内经》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此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可适当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如黑豆、赤小豆、薏米、白扁豆、山药、芡实、冬瓜、鲫鱼等,为入夏打基础。忌吃生冷肥甘油腻之物,以免损伤脾胃,加重体内湿气困留。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
1.吃香椿。香椿辛温,醇香可口,可以芳香行气、疏肝养气,也可以散寒除冷,有温散之效,鉴于其特性,可以与鸡蛋搭配。
2.膳食粥。山药薏米粥及红枣茯苓粥均有健脾除湿的作用,可以帮脾胃把湿气“排出去”。
谷雨养生二:散滞通经,中医外治技术祛湿散寒
1.灸法。灸法是指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祛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作用。《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科室开展了葫芦灸、督灸、眼灸、头耳灸等项目。其中葫芦灸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使经络通畅,其温热之力,可促进人体的气血运行,加速湿气和寒气的排出,改善寒湿体质,同时刺激穴位,使气血充盈、流通顺畅,达到气血平衡的状态。比如灸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等有助于祛湿散寒,使气血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
2.虎符铜砭刮痧疗法。中医治疗六法分别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刮痧古称砭法,是中医治疗六大技法之首。砭法主要以刮痧、拍痧、放痧、吮痧、揪痧、刺络等手法广泛用于临床。在汉代以前,中医治病以砭法为首位。砭法要诀在于“动”,刮痧原理在于“通”。它的特点就在于:特殊材质(虎符铜板由黄铜所致,能与人体达到非常优的共振频率),刮痧升温(刮痧部位温度升高,入脉之气也是加温的),化散瘀结(寒则聚,热则散。入脉之气温度增高,有利于化解脉里瘀结),能量更强(铜板在穴位上进行旋转磨,入脉之气也是旋转的,穿透力强,有利于把气通达更远更深的部位),效果佳(刮痧的效果取决于气渗透的深度。旋转的气更容易通达脏腑,增加疗效)。
谷雨养生三:陶冶情操,五行音乐情志养生
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立春之后体内的肝气逐渐生发,至谷雨时节达到最旺,此时,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而易出现鼻腔出血、头痛、目赤等上火表现。所以更要注意陶冶性情,以防肝火亢动。
其中角为春音,属木主生,具有温煦长养,激发生机,舒达气郁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肝气郁结、胁胀胸闷、食欲不振、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情郁闷、精神不快、烦燥易怒等病症。对于不安、担心、受惊等人群,可在每天晚上19∶00~23∶00欣赏这些曲目《胡笳十八拍》《草木青春》等。
“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谷雨的来临意味着春天即将离去。在这春末之际,天暖未变,花期未尽,大家不妨抓住春天的尾巴,走进大自然,去享受融融春光,感受春日的美好。同时,按照文中的养生方法做好谷雨时节的调养,满怀期待且元气满满地迎接夏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