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抑郁症的报道、社会新闻频繁出现在网络搜索词条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抑郁症这一心理疾病。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抑郁症患者病例数已超过9500万;此外,在每年的自杀人群中,抑郁症患者约占4成,是危害国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疾病。而临床认为,抑郁症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正确的护理,能够促进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下面就针对抑郁症及其日常护理为大家进行科普。
一、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属于临床精神科常见疾病,主要以心境低落、兴趣减退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妄想、睡眠障碍等症状。针对抑郁症的具体病因,临床尚无确切定论,普遍认为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等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性格悲观、酗酒、滥用药物、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均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如何护理抑郁症患者?
具体分为急性发作期与巩固缓解期两个时期:
(一)急性发作期的护理
此时患者往往陷入自我封闭状态,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甚至一直呆坐,但此时发生自伤自伤事件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需加强防护。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保持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患者最熟悉的环境,也是大部分患者安全感的来源,因此应当为患者提供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在患者面前大声争执或是大吵大闹,尤其是亲近的家人,以免对患者造成刺激,影响病情。
2.保持周围环境设施的安全
面对有自伤倾向或攻击性的患者,应当加强对患者所处环境的安全管理,妥善收纳刀剪、玻璃制品、绳索、打火机等危险品,避免放置于患者视线范围内或易于拿取的地方,以免对患者感官造成刺激。同时,对居室内装饰、声音、温湿度等因素进行合理控制,尽可能按照患者的意愿调节,保持清洁、舒适。
3.保持饮食营养均衡
日常饮食尽量以患者的喜好为主,以新鲜蔬果、高蛋白肉类为宜;睡前可为患者准备温热牛奶,建议其收听助眠音乐,避免观看刺激性电影、视频;日常避免患者饮用浓茶、咖啡或功能性饮料。
4.正确和患者沟通
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按照“多倾听、不评判”的原则进行,同时避免流露出不耐烦、敷衍等态度;如患者明确拒绝沟通,不可勉强其开口,更不可表达刺激性语言,例如“你就是想太多”等,以免此类诱发因素对病情造成刺激。此外,切记不可要求患者过度压制情感状态,而是鼓励、引导其表达自身真实感受,合理进行情绪宣泄。
5.安全合理用药
家属应妥善保管家中所有药物,避免患者在非服药时段接触药物;同时,应对患者的服药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出现藏药、漏服等现象。药物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而按时按量服药能够保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确保药效的正常发挥。
(二)巩固缓解期的护理
此时患者的病情虽得到一定缓解,但正确的护理仍然不可忽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鼓励患者对自我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进行合理调整。
2.重视定期复诊,提供专业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评估,并且通过一系列心理治疗手段,例如森田疗法、正念训练、压力管理等,对患者的错误认知予以纠正,对其康复效果予以巩固、提升。
3.鼓励患者尝试重新社交,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家人、朋友适当的赞美、鼓励及认可,能够为患者提供精神满足感,增强生活信心。
4.在进行日常娱乐活动时,应尽量避开过于紧张刺激的类型,可适当开展低强度的运动,观看喜剧电影,从事感兴趣的事,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改善情绪低落的状态,愉悦生活氛围。
5.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起居作息习惯,确保睡眠充足、作息规律,维持情绪稳定。
6.持续督促患者坚持遵医嘱服药,明确擅自停服、增减剂量均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抑郁症患者暂时被疾病困于“黑暗”之中,身边人应当积极给予关爱及正确的护理,帮助其走出阴霾,重拾生活希望,回归正常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