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必须要侧切吗?”这是产检门诊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之一。随着现代产科理念的更新,医护人员更倾向于通过科学助产减少干预。资深助产士解释,当出现胎儿窘迫、产程停滞或产妇有严重基础疾病时,这一刀才真正值得考虑,其他多数情况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避免。
一、生孩子时的这道切口是什么?
当宝宝快要出生时,医生有时会在妈妈阴道和肛门之间的位置斜着剪开一道约4厘米的切口。这个操作就像给产道临时开扇小门,原本是为了帮宝宝更快出生。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产科医生发现,这刀可不能随便切——就像修剪植物时,随意剪枝可能反而伤到主干,只有在真正必要时动刀才对妈妈更好。
二、什么时候真正需要切?
老一辈常说“生孩子哪有不挨刀的”,但现代医学已经改变了很多做法。真正需要侧切的情况并不多:比如宝宝头太大卡住了、胎心突然变弱需要紧急娩出,或者妈妈有严重痔疮等特殊情况。正常情况下,医生更愿意让会阴自然伸展。有些妈妈担心自然撕裂会更严重,其实大多数自然裂口比刻意切的刀口更浅、更好恢复,就像手指被纸划伤的伤口往往比刀划的更容易愈合。现在医院普遍采用无保护接生技术,助产士会用温热纱布托住会阴,像捧豆腐似的轻柔保护,让组织自然延展。
三、为何现在不提倡随便切?
过去医院常规侧切,主要是担心撕裂伤不好处理。但后来发现,刻意切的刀口经常比自然撕裂还要深,就像缝衣服时直接剪开再缝,反而不如布料自然撑开的破口好修补。很多妈妈反映,侧切后坐着喂奶像坐在仙人掌上,上厕所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更关键的是,侧切可能影响日后的夫妻生活——有研究显示,侧切过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性交疼痛,就像新衣服上打了补丁总不如原布舒服。
四、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一刀?
1.控制宝宝体重:别听信“怀孕就要吃两人份”的老话,正常饮食加适量运动,让宝宝体重控制在3公斤左右最理想。可以多吃鱼虾、鸡蛋这些高蛋白食物,少吃甜食和油腻的。
2.提前锻炼会阴弹性:怀孕7个月后,每天洗澡时可以用温热的水流冲洗会阴部位,配合医生教的按摩手法(洗干净手,用橄榄油轻轻按摩)。就像做瑜伽前的拉伸,让这个部位变得更柔软。
3.学会正确用力:生孩子的最后阶段,当助产士喊“停”的时候,要马上改成短促的哈气呼吸。这就像开车快到终点时松油门,给会阴组织留出自然伸展的时间。
4.换个姿势生孩子:在分娩过程中尝试不同体位能有效帮助胎儿娩出。侧卧位适合腰痛的产妇,这个姿势能让骨盆后部空间增加约2厘米;跪姿能利用重力作用,特别适合胎位不正的情况;半蹲位则能充分打开骨盆出口,让宝宝有更多通过空间。这些姿势需要配合助产士手法保护会阴,产妇可以随着宫缩节奏自由变换体位。现代产房普遍配备电子胎监和可调节产床,医生会指导产妇抓住床栏或使用分娩球辅助发力。
5.提前和医生沟通:产检时直接问:“咱们医院侧切的比例高吗?”选择那些不随便切刀的医院。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助产士指导的“无保护接生”服务。
五、必须切时怎么办?
如果确实需要这刀,也不必过于焦虑。现在用的都是可吸收缝线,术后24小时内用冰袋冷敷能减轻肿胀,记得隔着衣服敷以免冻伤。每天用流动温水从前向后冲洗,大便时用手轻按伤口就像扶着易碎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橙子,伤口愈合能快30%。可以准备个月牙形坐垫,中间挖空的设计能让伤口悬空不受压。若发现伤口红肿或发烧,要及时就医——有个妈妈误把感染当正常疼痛,结果伤口裂开又缝了第二次。
总之,准妈妈们要记住三点:孕期合理控制胎儿体重,提前学习正确的呼吸与用力方式,分娩时与助产团队保持充分沟通。医疗干预始终以母婴安全为第一准则,当确实存在医疗指征时不必抗拒,但也不必过度担忧——现代缝合技术和术后护理已能最大限度减少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