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科学认识儿童遗尿症 摆脱儿童尿床的困扰

时间 :2025-01-24 作者 :李彦国 来源:山东省聊城市冠县辛集镇中心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小儿遗尿症(Enuresis)俗称“尿床”,指 ≥5岁儿童 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且频率达到:≥2/周(持续3个月以上)或对日常生活(如社交、学习)造成明显困扰。原发性:从未持续6个月以上不尿床。继发性:已控尿至少6个月后再次出现遗尿。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5岁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到15岁时仍然尿床者占2%。该病的发病率男孩远远大于女孩,67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大多数遗尿症患儿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未经治疗的遗尿症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儿童遗尿症并非罕见现象,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①生理因素:抗利尿激素(ADH)夜间分泌不足→尿量过多;膀胱容量较小或过度活跃;睡眠觉醒障碍(难以被尿意唤醒)。②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孩子风险约40%;双方均有则风险达70%。③心理与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变化(如弟妹出生、入学)、焦虑或过度惩罚。常见误区:①孩子是故意的,打骂才能改。
尿床是生理或发育问题,惩罚只会加重心理负担。③白天少喝水,晚上就不尿。④白天限水会导致尿液浓缩,刺激膀胱,反而加重尿频。⑤等长大自然就好,不用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对数孩子的排尿控制功能会逐渐成熟,但部分孩子可能会持续出现尿床的问题,因此,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应该科学的看待,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识别尿床的信号

频繁尿床:最直接的信号是孩子5岁以上仍然频繁尿床,尤其是每周至少出现2次且不自主排尿的情况。夜间尿量过多:如果孩子白天排尿正常,夜间尿量明显增多导致床褥被浸湿,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这可能与孩子的生长发育、饮水量过多或某些疾病有关。睡眠深沉难以唤醒:有些孩子在尿床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难以被唤醒,这是因为他们的排尿反射在睡眠中过于强烈,而觉醒机制则相对较弱。白天排尿习惯异常:孩子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等症状,

也可能与遗尿症有关。

科学应对儿童遗尿症

家长带孩子去小儿内科就诊,让专业的医生排除脊柱畸形、尿道畸形等疾病。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排除感染、糖尿病);必要时超声检查膀胱/肾脏。治疗策略1.行为干预(一线治疗);生活习惯调整;限制睡前2小时饮水量(尤其含咖啡因饮料);睡前排尿,白天规律饮水(4-7/天);积极强化奖励孩子“干夜”,避免责备;膀胱训练指白天延迟排尿以增加膀胱容量。2.遗尿报警器(一线治疗):湿度感应器触发声音/震动唤醒孩子,长期有效率约70%,需持续使用2-4个月,家长需配合记录反应。3.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DDAVP,减少夜间尿量,睡前1小时口服,见效快,但停药可能复发。适用于:短期需求(如露营)、ADH分泌不足型;抗胆碱药物(如奥昔布宁)缓解膀胱过度活动,需医生评估后使用。4.心理支持:减轻孩子羞耻感,鼓励参与清洁(如换床单),增强责任感。5.家庭护理建议:使用防水床垫,准备干净衣物以减轻心理压力。调整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如睡前少喝水、排空膀胱等。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孩子的生物钟,减少夜间尿床的发生。

心理支持:长期尿床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焦虑、易怒或退缩等情绪和行为变化,家长应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

家庭配合:家长应该积极的参与孩子的治疗过程,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和进展,监督孩子按时服药、进行行为训练和生物反馈治疗等,确保治疗效果;记录孩子的尿床情况和治疗效果,以便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遗尿症虽然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困扰,但是并非不可治愈。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尿床现象,应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能过度责备孩子,而是通过科学的认识和,做出正确的处理,大多数孩子能够逐渐克服这一问题,重拾健康与自信。家长应保持耐心和信心,与孩子一起努力,共同摆脱尿床的困扰。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