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在现代手术中应用广泛,它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的状态,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然而,当手术结束,患者进入全身麻醉苏醒期,这一阶段同样值得关注。那么,在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手术接近尾声时,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进展情况,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此时,患者开始从麻醉状态中慢慢苏醒。在苏醒前期,患者虽然还未完全恢复意识,但身体已经开始有一些反应。比如,患者的呼吸会逐渐变得规律且有力,不再像麻醉状态下那样微弱而缓慢。这是因为随着麻醉药物作用的减弱,呼吸中枢逐渐恢复对呼吸的正常调节功能。同时,患者的心跳也会趋于平稳,从手术中因应激反应可能出现的快速心跳,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另外,患者的肢体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活动,不再像麻醉状态下那样完全静止。
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开始进入苏醒阶段。首先是意识的恢复,患者会从深度睡眠状态中逐渐清醒过来,慢慢恢复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起初,可能会感觉周围的一切有些模糊不清,思维也不是特别清晰,就像刚从一场沉睡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听到周围医护人员的声音,但还不能立刻做出准确的回应。渐渐地,患者能够睁开眼睛,对简单的指令开始有反应,比如听到医生说 “睁开眼睛”,能够努力睁开双眼;听到 “动一动手指”,可以尝试做出相应动作。
在苏醒过程中,患者还可能会经历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喉咙部位可能会有明显的不适感,这是因为在全身麻醉时,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医生会在患者气管内插入一根气管导管。这根导管在术后会对喉咙造成一定刺激,导致患者感觉喉咙干痛、有异物感,甚至可能会引发咳嗽。不过,这种不适一般会随着时间逐渐缓解。另外,患者可能会感到伤口疼痛,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对疼痛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伤口处的疼痛感受器开始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疼痛的程度因手术部位、手术大小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只是感到轻微的隐痛,而有些患者则可能会觉得疼痛较为剧烈。此时,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如给予止痛药物等。
在整个苏醒期,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他们会持续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心率反映着心脏的跳动情况,血压能体现循环系统的稳定程度,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氧气供应。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波动过大、呼吸急促或不畅、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医护人员会立即进行处理。例如,如果发现患者血压偏低,可能会通过调整输液速度、给予升压药物等方式来维持血压稳定;如果患者呼吸不畅,可能会调整患者的体位,给予吸氧,甚至在必要时重新进行呼吸道管理。
当患者的意识基本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后,就可以离开手术室,被送往病房或复苏室进一步观察。在病房里,患者需要继续休息,保持安静。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患者是否再次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伤口出血等异常。饮食方面,一般在患者完全苏醒,且没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后,可以先喝少量温水。如果没有呛咳等问题,再逐渐过渡到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过早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全身麻醉苏醒期是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经历了意识的恢复、身体不适的出现以及医护人员精心的监测和护理。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让患者和家属在术后更好地应对,也能增加对全身麻醉这一医疗手段的认识,减轻对手术和麻醉的担忧。希望大家通过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的了解,在面对手术时能更加从容,顺利度过手术及术后恢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