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药材也有性格?中药房配药的艺术与科学

时间 :2025-01-17 作者 :胡旻 来源:丽水市中心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药材在中医药的世界里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植物、矿物或动物,它们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即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这些性格不仅反映了药材本身的性质,更决定了它们在配伍使用中的角色与地位。

一、药材“性格”与配伍的基本原理

中药之“四性”——寒、热、温、凉,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此理论将药材依其性质划分为四,各具独特的治疗效用及适用范畴。寒性药材,诸如薄荷、柴胡、生姜(鲜者尤佳),擅长清热解毒、解表散寒,适用于热证、实证等;凉性药材,如竹叶、菊花、连翘等,有清热凉血、清肺降火之功,常用于治疗热病、血热、热毒等状况;热性药材,例如干姜、大蒜、肉桂,能温阳燥湿、驱散寒邪,适用于寒证、寒湿等病症;温性药材,如党参、肉苁蓉、附子,具有温补、温经、散寒之效,常用于阳虚寒凝、寒湿内停之证。

中药的配伍实践中的原则涵盖君臣佐使与七情配伍两大体系。第一体系就是君臣佐使配伍法,将药材分为君药、臣药、佐药及使药。君药针对主病或主症发挥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或针对兼病兼症发挥治疗作用;佐药协助君臣药增强疗效,或治疗次要兼症,亦可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使药则引导诸药至病所,或调和诸药。第二体系就是七情配伍理论,则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类关系。相须、相使,旨在增强疗效,如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之效更显;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之功更著。相畏、相杀,旨在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如生姜配生半夏,可减轻生半夏之毒性。相恶、相反,则为配伍之禁忌,如人参遇莱菔子,补气之效减弱;“十八反”“十九畏”中之药物,亦应慎用或忌用。

二、配药之艺术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之发生、发展、变化,皆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和有关。故在配伍中药时,必须依据病情,辨证施治,选取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药材进行组合。风寒感冒者,宜选辛温解表之药配伍;风热感冒者,则宜选辛凉解表之药配伍。通过合理之药物组合,可发挥药物间之协同作用,提高整体疗效。如熟地黄补肾阴,附子补肾阳,二者合用,可水中补火,治疗肾虚;龟甲补任脉之阴,鹿角胶补督脉之阳,二者并用,阴阳并补,填补精血。

中药材药性各异,有寒、热、温、凉之别。在配伍时,需根据病情及药性进行调和,使药物间之药性相互制约、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协调之状态。热病者,宜选寒性药物以清热;寒病者,则需选热性药物以散寒。通过药性之调和,可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配药之科学

现代研究运用化学分析、药理学实验、临床试验等方法,对中药配伍之机理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中药配伍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药效或减轻副作用,如改变药物在体内之代谢过程、提高药物之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对靶点之亲和力等。在中药复方配伍中,不同药材间之化学成分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活性成分或改变原有成分之活性。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药物之疗效,还可能改变药物在体内之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因此在配伍中药时,需考虑药材间之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及药效动力学参数之变化。同时,在现代研究中也验证了传统中药配伍中之一些经验与理论。例如“十八反”“十九畏”中之禁忌配伍关系,均得到证实,表明此等禁忌药物在配伍过程中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总之,药材之“性格”与配伍原则构成了中药房配药之基础。配药之艺术体现在辨证施治、增效协同及药性调和之中;而配药之科学则体现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研究之融合之中。中药房之配药既是一门古老之艺术,亦是一门现代之科学。通过合理之配伍与使用,中药能够发挥出独特之疗效与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学成分相互作用和药效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