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吃饭视为一件轻松平常的事,却很少意识到,对于一些人来说,简单的吞咽动作可能充满挑战,甚至是一场 “进食危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正常的吞咽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高度协调的生理过程,涉及口腔、咽喉、食管等多个部位的肌肉和神经共同参与。一旦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吞咽障碍的发生。
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吞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因之一,如脑卒中、脑肿瘤、帕金森病等。以脑卒中为例,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会影响到控制吞咽的神经中枢,导致吞咽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协调,从而出现吞咽困难。据统计,约30% - 65%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此外,肌肉疾病,像皮肌炎、重症肌无力等,会使吞咽相关的肌肉力量减弱,影响吞咽功能。头颈部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侵犯或手术、放疗等治疗手段的影响,也容易出现吞咽障碍。例如,喉癌患者在进行喉切除手术后,喉部结构改变,吞咽功能必然受到影响。
吞咽障碍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直接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由于吞咽困难,患者往往无法正常进食足够的食物和水分,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身体抵抗力也随之降低,进一步影响疾病的康复。而且,吞咽障碍还会增加误吸的风险,即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对于老年人或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长期的吞咽障碍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生活质量。
吞咽障碍的症状表现多样。在口腔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咀嚼无力、食物在口腔内控制困难、流口水等症状。到了咽期,吞咽启动延迟、吞咽时疼痛、感觉食物卡在咽喉部等较为常见。而在食管期,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骨后疼痛、吞咽后食物反流等。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评估吞咽障碍的方法。吞咽造影检查是评估吞咽障碍的 “金标准”,通过让患者吞咽含有造影剂的食物,在X线下观察吞咽的全过程,能够准确判断吞咽障碍的部位和程度。此外,还有纤维喉镜检查,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咽喉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病变或异常。吞咽功能评估量表也是常用的工具,如洼田饮水试验,通过让患者饮用一定量的水,观察饮水过程中是否出现呛咳、吞咽时间等情况,对吞咽功能进行初步评估。
对于吞咽障碍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康复治疗是重要的一环,包括吞咽训练,如口腔肌肉训练、冰刺激、呼吸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对于一些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可能需要借助鼻饲管或胃造瘘等方式来保证营养摄入。在营养状况改善、吞咽功能有所恢复后,再逐渐尝试经口进食。同时,对于由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积极治疗原发病也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吞咽障碍的发生。对于老年人来说,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于坚硬、粘稠或大块的食物,将食物切成小块或制成糊状,有助于吞咽。
吞咽障碍虽然不像一些急性疾病那样来势汹汹,但它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了解吞咽障碍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无论是对于患者的康复,还是对于普通人的健康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能够顺畅地享受每一顿美食,远离吞咽障碍带来的 “进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