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蜡样芽孢杆菌 —— 不容忽视的食物中毒 “幕后黑手”

时间 :2024-09-27 作者 :任玲霞 来源: 山东 德州市陵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而在众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中,蜡样芽孢杆菌因其广泛的分布、较强的耐热性以及隐蔽的致病性,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隐患。本文将详细介绍蜡样芽孢杆菌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公众对这一食源性致病菌的认识。

一、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β溶血性的杆状细菌,菌体细胞杆状,末端方,成短或长链,长度约为1.0~1.2微米,宽度为3.0~5.0微米。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常见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也易污染食品,尤其是富含淀粉的食物,如米饭、甜酒酿、米粉、剩菜等。

蜡样芽孢杆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够形成耐热芽孢。在生长条件不利时,如营养不足、干燥或高温等环境下,它会形成一种名为芽孢的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从而增强生存能力。这些芽孢在适宜的条件下(如温度范围在10~50℃)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食物中毒。值得注意的是,蜡样芽孢杆菌的芽孢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常规的加热烹调不易将其杀死,也不能破坏已产生的毒素。

二、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机制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呕吐型和腹泻型。这两种类型的临床症状和潜伏期有所不同,但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呕吐型食物中毒

呕吐型食物中毒主要由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引起。这种毒素不仅可以刺激胃肠道神经,导致剧烈呕吐,还可以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导致肝细胞中毒。呕吐型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进食后0.5~6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伴有乏力、低热等症状。大多数病情较轻,24小时内可以自愈,但严重的可能引起肝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2.腹泻型食物中毒

腹泻型食物中毒则主要由蜡样芽孢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如溶血型肠毒素、非溶血型肠毒素等。这些毒素对肠道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病人出现水样腹泻和腹痛等症状。腹泻型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进食后6~15小时内发病。大多数患者在腹泻数次后症状逐渐减轻,1天左右好转,但严重者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出血性腹泻。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因中毒类型而异。呕吐型食物中毒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等;腹泻型食物中毒则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有时伴有发热。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脱水、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诊断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通常基于流行病学线索、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在实验室检测中,若从中毒食品中检出大量的蜡样芽孢杆菌(通常大于100000cfu/g),则可作为食物中毒的判断依据。

四、预防措施

鉴于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严重性和隐蔽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措施:

1.正确保存食物:煮熟的食物应及时冷藏,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冷藏温度应保持在5℃以下,并确保食物在低温下保存。剩饭剩菜在冷藏前应迅速降温,且冷藏时间不宜超过一天。

2.彻底加热食物:在食用前,应彻底加热食物至内部完全滚烫,以确保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毒素。即使冷藏的食物,在加热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感染风险。

3.注意食品卫生:在处理食物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污染。食品加工所用的设备要经常清洗并消毒。此外,还应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4.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卫生,遇到疑似变质的食品要及时丢弃,切勿因贪图一时之便而造成健康隐患。在外就餐时,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

总之,蜡样芽孢杆菌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食品卫生意识,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食物中毒的威胁,享受美好的生活。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