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预防与调理作用如下:
一、预防作用
1.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根据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况进行饮食指导。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认为多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型。在饮食上,建议多食用具有滋阴潜阳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芹菜性凉,味甘,具有清热平肝、健胃利血等功效,通过日常饮食中的食物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血压的升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医护理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如阴虚燥热型,指导其食用一些有助于滋阴清热的食物,像苦瓜。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消暑、养血益气、补肾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对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辅助预防作用。
2. 起居调摄
在起居方面,中医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医护理会指导患者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起居。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易伤肺脏,应早睡晚起,避免风寒之邪侵袭。同时,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适当进行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预防疾病的发作。
对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等疾病的人群(属于中医气虚体质范畴),提倡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散步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3.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慢性病预防中,情志调节非常重要。例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病。中医护理人员会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患者的情志,如对于易焦虑的人群,鼓励他们参加一些舒缓的活动,像太极拳、书法练习等。这些活动能够使人心平气和,调节人体的气机,预防因情志因素导致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二、调理作用
1. 中药护理技术
艾灸:对于宫寒痛经(属中医寒凝血瘀证型的慢性病痛证)等慢性病,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通过艾灸腹部的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改善盆腔内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症状。在慢性病管理中,对于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慢性结肠炎患者,艾灸命门、足三里等穴位,可起到温阳健脾、止泻的作用。
穴位按摩:以颈椎病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通过按摩风池、天柱、肩井等穴位,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头晕、肩颈部疼痛等症状。对于失眠(中医多认为与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等证型有关)患者,按摩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能够调节心神,改善睡眠质量。
2. 康复锻炼指导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属于慢性病范畴),中医护理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方案。如练习八段锦,八段锦的动作柔和缓慢,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患者通过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可以逐渐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慢性腰腿痛患者,中医护理会指导患者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腰部和腿部的康复锻炼,如腰部的拱桥运动、腿部的直腿抬高运动等。这些康复锻炼可以增强腰部和腿部肌肉的力量,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