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在婴幼期容易拉肚子,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常规会开粪便检查,大家常听到说:不能用尿不湿(尿片)上的粪便,需要重新留取标本等等。大家知道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讲讲,解开其中奥秘。
婴幼儿大便检查最好不要使用尿不湿上的样本,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成分干扰
尿不湿具有强大的吸水性,它会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同时,尿不湿中的一些成分,如吸水材料(像聚丙烯酸钠等)、凝胶、纤维等,可能会与大便混合。当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如检测大便的潜血、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项目时,这些外来成分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例如,如果检测大便潜血,尿不湿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假阳性结果,让医生误以为婴儿肠道有出血情况,而实际上可能是尿不湿成分影响所致。
二、细菌滋生和变化
大便标本放置在尿不湿中,由于尿不湿内部相对封闭的环境,加上大便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很容易滋生细菌。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大便中的细菌组成和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些原本在肠道内处于正常状态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能会大量繁殖,或者被其他杂菌过度生长所掩盖。而一些致病微生物,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如果因为环境改变而发生数量变化,会影响医生对婴幼儿是否存在肠道感染以及感染程度的准确判断。
三、形态改变
大便在尿不湿里会被挤压、变形。对于观察大便的外观形态,如是否有黏液、奶瓣、血丝等特征来说,这种挤压变形会产生干扰。原本成型的大便可能会因为尿不湿的压迫而变得不成形,或者原本松散的大便会被挤压在一起,导致医生难以准确判断大便的真实质地和状态。例如,医生需要通过观察大便的形态来初步判断婴儿是否有消化不良(如出现较多奶瓣)或者肠道炎症(出现黏液、脓血便)等情况,使用尿不湿上的大便就可能会使这些判断出现偏差。
那么如何正确取婴幼儿的粪便标本呢?来看看,以下是正确采集婴幼儿大便样本的方法:
一、准备工作
清洁物品:准备好干净的塑料容器,如医院提供的专用大便采集盒或干净的一次性塑料杯。这些容器应该是无菌、无化学污染的,以确保大便样本的纯净度。避免使用带有残留清洁剂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容器,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同时,准备好清洁的湿巾或温水、纱布,用于清洁婴幼儿的臀部。
时间选择:最好在婴幼儿大便后立即采集。因为长时间放置后,大便的成分、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二、采集过程
较小婴儿(还未添加辅食的婴儿)
如果婴儿是使用尿布,当发现婴儿排便后,应迅速将尿布取下。用清洁的塑料勺子或采集工具(医院提供的专用工具)从大便的中间部分采集样本。尽量避免采集到尿布上的尿液或大便边缘与尿布接触的部分,因为这些部分可能会受到尿布纤维或其他物质的污染。采集的样本量一般为花生米大小即可满足常规检查需求。
如果婴儿是使用尿不湿,将婴儿放在干净的换尿布台上,小心地打开尿不湿。使用上述的清洁工具从大便中间采集样本。注意动作要轻、快,减少大便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较大婴儿(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
可以让婴儿坐在儿童专用马桶或便盆上排便。排便后,使用干净的塑料勺子从大便中间部位采集样本。同样,采集量大约为花生米大小。如果大便较硬,可能需要稍微多采集一点,以确保能够检测到各种成分。
若婴儿还不能很好地使用马桶或便盆,在婴儿排便于尿布或尿不湿后,按照前面提到的针对较小婴儿的采集方法进行操作。
三、样本保存与送检
保存与送检:将采集好的大便样本立即放入干净的密封容器中。最好在1小时内尽快送往医院检验科。在送检过程中,要避免样本受到剧烈震动、高温或其他可能影响样本质量的因素。同时,要向检验人员提供婴幼儿的相关信息,如年龄、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有用药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检验人员更准确地分析大便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