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入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一、发病机制
(一)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
持续的高血糖可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同时,高血糖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如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激酶 C 活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等。这些代谢异常会进一步影响视网膜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浆蛋白渗出,沉积在视网膜内,形成硬性渗出。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血流缓慢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这些变化使得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加重,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刺激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加,促使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善,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严重影响视力。
(三)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高血糖状态下,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簇(ROS)。ROS 可损伤视网膜细胞的 DNA、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视网膜组织,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和神经细胞的凋亡,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二、临床表现
(一)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微血管瘤: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出现的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网膜上边界清晰的小红点,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的微小动脉瘤。
2.出血斑:视网膜浅层的火焰状出血或深层的圆形点状出血,多位于黄斑区或视网膜后极部。出血是由于血管壁受损,血液渗出到视网膜组织内所致。
3.硬性渗出:为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脂蛋白等渗出物沉积在视网膜外丛状层形成的黄白色点状或斑片状病灶,呈环形或半环形围绕在黄斑区周围时,可严重影响视力。
4.棉絮斑:又称软性渗出,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微小梗死灶,表现为视网膜浅层灰白色、边界模糊、呈棉絮状或绒毛样的斑块。棉絮斑的出现提示视网膜缺血缺氧较为严重。
(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新生血管形成:当视网膜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时,视网膜会产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生长在视网膜表面、视乳头表面或视网膜与玻璃体之间的界面上。这些新生血管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可突然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2.纤维增殖:随着病情发展,视网膜表面会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膜。纤维膜可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可能伴有黄斑水肿,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反光增强,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黄斑水肿可发生在非增殖期或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各个阶段,是影响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预防
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键举措众多。早期务必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使其维持在合理范围,这是重中之重。定期眼部检查不可或缺,通常在确诊后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若检查中发现病变,必须迅速缩短检查间隔时间,如此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实施干预,最大程度地守护视力,减少失明风险。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极为关键,合理规划饮食,控制糖分、盐分与脂肪摄入;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坚决戒烟并严格限酒。通过综合手段,有效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几率,保障眼部健康。
结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健康。通过全面了解其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要点,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与医生合作,进行有效的眼部健康管理,早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降低失明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普通人群,提高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